当选院士首先必须是科学家
同未遭遇质疑的,还有在美国工程院当选为院士的企业家,如大名鼎鼎的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乔布斯。
甚至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比尔·盖茨便投身到自己的创业梦想中;而相对于比尔·盖茨二年的大学生活来说,乔布斯可以用“更相形见绌”来形容,因为乔布斯在入读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六个月后,便已选择退学。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在业界的地位,就在其先后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后,美国公民并未质疑其作为企业家却当选院士。其在科学界的影响力,众所瞩目。
但自2003年以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产生之后,社会上开始有人质疑,认为工程院要给公众一个交代,解释一下新院士究竟是靠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当选的。
一些知名学者也认为:院士选举的透明度不够。如2003年新增院士在学术上的成就没有说明,时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王礼恒和时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双双增选成为工程管理学部新院士。更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他们的当选,是不是由他们所负责的工程的重要程度决定的,而不是候选人的学术水平?
对此,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持有不同意见。沈国舫说:“工程技术背景和工作业绩,是当选工程院院士最重要的两项指标。像陆佑楣,他就通过了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的双重认可”。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则认为,“我们是选举工程管理院士,不是选举管理工程院士。所谓工程管理院士,必须是在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或科技含量高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上、以及工程管理的理论创新上,取得重大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其它诸如一般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等都不属于工程管理的范围。”
面对质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旭日干表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严格遵循我院的‘章程’和‘办法’。工程管理领域院士的增选,第一步看学术背景,第二步看管理业绩和整体水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须是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对院士评选的标准和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中国工程院章程》规定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这两个‘最高’的定位决定了能够当选的院士必须是最优秀或者最杰出的科学家。”旭日干说。
身份非关键,学术道德很重要
旭日干指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标准对所有的被提名人一视同仁。不管是对高级干部、企业老总,还是对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研人员。
据了解,为加强院士自身和学部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国工程院设立了专门的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早在2003年6月13日,受理学术腐败的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首次公布了对院士投诉信的审查情况,21封投诉信,涉及院士18人。
自此,增选院士的评选中学术、道德也成为重要标准。
每次增选院士工作开始后,中国工程院都会将有效候选人名单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其中,院士候选人的学术道德、个人问题甚至经济问题等方面,学术道德成为投诉焦点,突出的是个人工作在集体工作中所占的比重的评估。
2013年院士增选工作启动后,1月1日,中国工程院便向全国各相关单位与院士公开发布了提名通知;5月22日,中国工程院向社会公布了560位有效候选人的详细名单,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示。据了解,此次560位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中,包含企业界人士共计94人。
7月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的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显示,企业界院士候选人人数缩减为26人,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3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3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2人;工程管理学部3人;其中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皆没有企业界候选人。
但最终能有多少企业高管能当选院士,尚待时日静候选举结果。不过,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曾指出:“院士制度要降温,过分把名和利结合起来是没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