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研究生招聘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卫生医疗 >

“被遣返的留美女博士”除了唏嘘还留下什么

时间:2015-04-29 09:00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近日,留美女博十兰某(化名)因为在美期间“只会学习”,缺乏社交与沟通能力,就业连连碰壁,在接连失业、签证过期、精神恍惚的情况下,被美国警察遣返回国。

流浪街头、遣返回国……一般人很难把这些词汇与“应试强者”相联系,然而,残酷的现实令人心酸。确实,在应试环境下,“留美名校博士后”是多么炫目的光环,是小时候父母唠叨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无数莘莘学子仰慕的学霸,是众多学校招生宣传的典型,然而现状却如此令人唏嘘。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应试强者”的悲剧?

从兰博士的经历中不难发现,虽然她成绩优秀,却“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就业后,昔日引以为傲的成绩资本显然是失去了优势。可以这样说,兰博士是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典型产物。我国教育在“应试”的指挥棒下,从学校到家庭,都过分重视分数,而忽视“全人”发展,以安静、整体、听话、高效来评判课程成功与否,以考试成绩作为成败的唯一标准,学生只会埋头读书,却鲜有和社会接触的机会。虽然高考中也包含综合素质评价,但缺乏相应的标准与监督机制,大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几乎都是A,这些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时几乎失效,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中国家长为孩子殚精竭虑,营造“只要学习好,其余不用操心”的环境,从小学到中学的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挤占了孩子们交往与游戏的时间。在题海战术中,孩子们的兴趣、创新、交往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却被漠视了。

在国外,学校课堂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成长空间,笔者在美国访学时进入课堂发现,美国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有许多我国孩子们不能够拥有的“自由”,他们不用穿校服,不用端正地坐着,老师和学生均可以坐在地毯上,学生在规则之下拥有充分的自由。美国的中学生不必像我国高中生学生那样走应试高考的独木桥,他们可以凭借着学校的积点、推荐及出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大学。美国教育注重对学生个性、与人交流合作、动手动脑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美国家长尤其注重孩子的自立能力,奥巴马女儿虽然生活在白宫,却仍然要当小保姆打工赚钱。

曾有人形容“中国孩子是抱大的,美国孩子是爬大的”,这“抱、爬”两字说明培养方式上的泾渭分明,迥然不同。假如兰博士在学霸成长的道路上,学校给予充足的成长空间,家长也像美国家长一样,让孩子在攀爬中成长,可以肯定的是她的神经断不会被现实所击垮。虽然兰博士的遭遇仅仅是个案,但无疑为我们的教育制度、学校及家庭敲响了警钟:勿以应试作为通往大学的独木桥、勿以成绩好坏论成败、勿以名校来看人生,走出应试怪圈,给孩子一个广阔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 

兰博士虽非荣归故里,但社会应以包容态度待之,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写《聊斋志异》却获得成功,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任教时并受学生欢迎,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却获得成功,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兰博士虽缺乏生活能力,但如果社会给予宽容和自由的发展空间,相信兰博士定会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