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全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到2030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随着“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相继实施,人口计生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强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所有的转变,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为事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人口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就要求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使命,赋予基本国策新的内涵。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就是为了让体制机制及时与发展目标相适应。
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必须做好政策衔接,加强生育保障,采取综合措施让符合条件的群众“生得起、生得出、生得好”。据了解,为确保全面两孩政策扎实稳妥有序实施,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指导司开展了一系列保障工作,统筹协调解决全面两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指导各地制定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方案,修订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截至目前,除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29个省(区、市)已完成地方条例修订,北京等12个省(区、市)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各地条例均不同程度延长了婚假、产假或配偶陪护假,加强对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优化计生服务管理,受到社会好评。
为方便群众办事,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做好生育登记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推进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取消两孩以内生育审批,改进再婚等情形再生育管理。全面推行网上办事,进一步简政便民。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生育登记实施办法,北京、河北等地实现全程网上办理。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指导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落实好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实行网上登记、多证合一。大力推进信息互联共享,做好生育登记、孕产期保健等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动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促进家庭幸福,呵护家庭健康,是健康中国的“细胞工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健康中国离不开一个个健康的家庭,《纲要》提出了“更加注重服务家庭,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的发展目标。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家庭数量最多的国家,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家庭发展工作。(上接一版)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家庭发展的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和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以“健康家庭行动”和“幸福家庭推选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家庭健康水平和家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家庭健康幸福。
生育是一个家庭的大事,母婴健康更是关系到家庭幸福的重中之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若干意见》,对围绕生育过程开展的涵盖婚前、孕前、孕产、产后、儿童等5个时期的13项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进行了整合,指导各地为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打造“一条龙”服务链。其中特别注重促进惠民政策有效衔接,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增强群众获得感;推广便民利民服务举措,营造温馨整洁、安全舒适的就诊环境,广泛开展在线预约、支付等便捷服务,改善群众就诊体验。可以预期,未来我国母婴健康将得到更好的保障,群众将可以享受更加温馨便捷的服务。
家庭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15年计生家庭奖励和扶助“三项制度”共投入资金112.5亿元,比上年增加14.6亿元;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受益905.5万人,计生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受益87.8万人,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受益3.7万户。对计生特殊家庭的关怀力度不断加大。今年,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完善计生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统一城乡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标准,将农村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标准提高到与城镇水平一致,即分别为每人每月270元、340元,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实行特别扶助制度扶助标准动态调整。随后,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专题会议推动政策落实,切实解决计生特殊家庭的困难和问题。
据了解,下一阶段,国家卫生计生委将推动建立由卫生计生、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在县(区、市)建立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的部门协调机制,专门负责协调解决计生特殊家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倡导将扶助关怀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议程,将其列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切实保障计生特殊家庭生活、养老等实际问题。
性别比平衡,社会才能更加稳定,2030我们能做到
女孩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密切相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是计划生育、男女平等两大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依法整治“两非”行为,2015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降到113.51,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期末下降到115以下的目标,实现了自2009年以来的“七连降”,女孩的生存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王培安指出,促进性别平等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付出艰苦努力。目前,还面临着一系列难题等待解决。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表示,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关键是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生男生女一样好。“人们不会凭空产生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感受要来自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以及社会现实,而目前的政策规定和社会现实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还有不少,例如,退休年龄政策规定男女不一样、大学生就业的现实男女不一样、村规民约中的集体成员权益男女不一样等。”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了多项活动、出台多项政策提升女孩地位,为女孩生存发展提供保障。今年,继续开展“圆梦女孩志愿行动”,招募志愿者开展针对农村贫困女孩的公益性帮扶活动,帮助女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女孩成长成才,实现人生梦想。
同时,进一步加大打击“两非”的力度,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整治“两非”工作电视电话会,建立了部门配合、共同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工作机制,将禁止“两非”工作纳入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了组织、介绍实施“两非”行为的法律责任,进一步提升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水平。
我国还将寻求更广阔的国际合作,进一步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代表巴素雅表示,未来5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继续与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以及安徽、湖北、广西等合作伙伴保持紧密合作,通过行之有效的干预举措,来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和预防基于性别偏见的性别选择。
2030,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我们能做到。(来源:中国人口报,2016年11月4日01版)

[中国人口报]“健康中国2030”展望之六:计生服务管理改革让群众
时间:2016-11-24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