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人工智能创作的春天来了

时间:2018-03-15来源:中国科学报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谁能想到,这是人工智能以“早春”为关键词创作的一首诗。作者“九歌”,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茂松带领学生团队历时3年研发而成。
 
在综艺节目《机智过人》中,微软的聊天机器人小冰以一曲中国风歌曲《桃花梦》“险胜”人类对手。
 
写诗、作曲、绘画,人工智能创作的春天悄然到来……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明是一个文艺爱好者。他和研究团队教会了小冰写现代诗,作曲则是新技能。
 
周明说,神经机器翻译、聊天机器人、阅读理解和创作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的4个主要方面,其难度递增,创作处于金字塔顶端,最难突破。得益于近年来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创作才屡获亮眼成绩。
 
周明介绍,小冰写歌是一个“编码与解码”过程。研究人员首先用流行歌曲训练人工智能机器人。训练充分后,就可开始创作:把歌曲主题以关键词形式输入后,就会被编码成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的语言,机器人再以人能理解的方式解码输出,成为一句歌词;然后把这句词与原来输入的关键词合并作为新的输入,就可得到第二句,如此循环得到整首歌词。
 
“九歌”学写诗,也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九歌”主创者、清华大学研究生矣晓沅输入了30多万首古诗作为语料库,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让计算机学习。除了对诗句平仄、押韵规定外,并未人为给出任何规则,而是让计算机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计算机怎样作出这样的诗,我们也不知其中规则。”孙茂松说,这是深度学习的“黑箱”现象。在他看来,深度学习模型先把项链彻底打散,然后通过自动学习,将每颗珠子与其他珠子的隐含关联赋予不同权重。作诗时,再将不同珠子重穿成新项链。
 
古人作诗多为抒发情志,风格偏悲愁,这也让“九歌”写的诗有些“伤春悲秋”。团队希望通过强化一些轻松情绪样本的训练,让“九歌”变得积极一些。此外,如何在保证全诗一致性的基础上写出更长的诗歌,也是新挑战。
 
除了写诗作曲,人工智能还进化出了写小说、作画等新技能。日本研发的人工智能所创作的科幻小说《电脑写小说的那一天》,骗过了所有人类评审,成功入围日本微小说文学奖;谷歌人工智能还能进行绘画创作,有画作被拍出了8000美元高价。
 
人工智能已在棋牌、电子游戏等领域战胜人类,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最新进步,是否意味着它在这方面超越人类也为时不远?
 
周明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创作还只是基于大数据的模仿,离真正人类的创作智能还差得很远。
 
在孙茂松看来,目前人工智能创作是受限制的创造性,理论上并未超出前人在千百年诗歌创作实践中无意识“界定”的创作空间。
 
关于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超越人类的担心,专家认为是杞人忧天。不过,人工智能可提升专业创作者的效率,“如在写作时想不到用某个词,但人工智能为你联想出一个词,让你发现原来可以这么写”。对普通人而言,“九歌”等人工智能创作系统可降低创作门槛,实现“人人都可以是诗人、画家或音乐家”的梦想。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