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访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所长王中林:集中力量办大事

时间:2017-03-10来源:中国科学报


王中林


研究所展厅展示近年来的科技成果


团队研制的利用摩擦电进行室内空气净化的净化器

 

众所周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就在去年底,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纳米材料等领域将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工业体系分化变革。

前不久,爱思唯尔也权威公布了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中科院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在材料领域榜上有名。

作为纳米材料的“追梦人”,王中林不断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前行着。谈及当初是何动力,促使自己归国加入新成立的纳米能源所,王中林说他看中的正是科学院的“特别之处”,这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他的目的就是要干大事。

如今,历经5个发展年头,研究所不仅通过“蓝色能源”战略构想站稳脚跟,研发产品也在国家成果转化新政鼓舞下,走出金字塔,走向了企业。

布局“蓝色能源”

就在研究所成立仅2年后的2014年,王中林便凭借自己的“蓝色能源”战略构想,得到了中科院和北京市的共同支持,这不仅巩固了研究所在行业中的地位,更为未来人类解决传统能源枯竭问题带来了契机。

王中林对记者描述自己的“蓝色能源”计划,“就像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其是一个驱动科学发展的先机,最终带动了科学的蓬勃发展。”

“我们原来想摘星星,星星没摘到,结果跑到月亮上去了。一个远大的目标一定能够带动诸多行业的共同发展。”对于自己的构想,王中林有十足的勇气和把握,他表示“蓝色能源”是一个大概念,未来将为人类解决大能源问题提供崭新的思路。

“传统发电是在浅水区,使用的是潮汐能原理,频率很低,电量很小。而我们的发电技术可以放置在深海区。”王中林肯定地认为,再过五到十年,“蓝色能源”就将与世人见面。

为了这一目标,王中林团队目前正在努力探索解决深海发电中每个运行单元模块该如何高效发电的问题。而如果攻克了每个单元的技术壁垒,最后类似太阳能板,将这些单元“织成”网格状,便可以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了。

“这种技术容易集成,很快便可走入市场。”王中林说这个方案是他在国外想都没想过的,如今,这种在非海岸线上发电的想法,正在作为探索型的原创技术开发着,不但有概念,团队也已初步完成了很多前期工作。据了解,两年内,团队目标是要做出一个较成规模的网格式结构。

世界的确需要寻求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那么,这种发电模式和传统发电比,优势在哪呢?王中林解释,传统发电和频率有关,发电效率往往和频率的平方成正比,而“蓝色能源”技术则可以在低频下高效运行,效率将是传统技术的十倍以上。

产品走向市场

“我认为我回国是正确的选择,有了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深深感觉现在做科学事业是天时、地利、人和。”王中林感慨自己当初的抉择。

但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新生代”研究所的管理者来说,“初来乍到”,很多事情还不甚了解。

“对于我来说,最难的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有些国内的体制我们还不是很熟悉,比如国内单位法人的作用。”的确,对于很早便踏出国门的王中林,“红头章”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历经办所初期的艰辛不易,研究所的技术已经走出了办公室,走向了企业。“我们的第一个公司,中科纳清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正式注册了,公司做的是利用摩擦电进行室内空气净化的项目,其是一个零臭氧、无耗材的新技术。”

据了解,如今市场主要使用的净化器是过滤网的形式,而过滤网能够过滤的往往是比较大的污染物颗粒,此外,目前流行的静电净化器还可以产生臭氧,很可能致癌。

好的成果,转化出去是必然趋势,记者走进研究所展厅,看到了团队研制的纳米空气净化器,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爆表的污染质量降至为零。

“产品能够过滤几纳米到几微米的颗粒而且是零臭氧,利用的就是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原理,今年秋天产品就要上市,现在我们正在建设生产基地,这将是中科院走向商业化的重要成果。”对于目前的成果转化形势,王中林认为得天独厚,“企业不仅需要转型,而且国家出台了宽松的成果转化政策,规定科研人员可以进行‘双跨’。”

通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王中林也明显看到了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提升。以目前的形势,他判断在未来二十年,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将大幅超越美国。

主线引导自由发展

作为研究所的“领军人”,王中林切身体会到,作为以年轻人为主的研发团队,研究所成员充满干劲,但年轻人往往缺乏大思路和方向感,尚不具备建立方向或者领域的能力。

“我的责任是把主要方向或者领域设定出来,主线引导员工自由发展。”王中林认为,科学院所主导的“一三五”,就是一个定位和三个主流方向。所以研究所不能太分散注意力,要集中精力把几个方向打造成世界最好。

“我对我自己做的事情有信心,有了成果产出就一定不会缺乏资源,所以我们抓时间搞科研,带动产业化。”而即便于此,研究所的基础学科也是没有因此落下,王中林笑言自己的团队是“上得了书架子,上得了货架子”。

目前,研究所每年的论文和专利产出都不亚于中科院的中型所。迄今,以第一单位发表的文章达到了260篇,平均影响因子不低于10;专利不下300个,其中有260个是发明专利。这些数字直接体现出了年轻人的活力,奠定了研究所发展的基础。

“开始的时候研究所是基础科学偏多一点,现在在逐步摸索产业化的道路。”王中林认为基础是产业化非常重要的支撑,没有基础就没有技术的飞跃。“我们从事基础学科的人也是相当年轻化的,研究所还有很多基础科学需要解决,解决好了,我们就会拿去应用,人才都是重叠性质的。”

王中林认为如果喜欢自由探索,研究所是最佳选择。据了解,研究所现在实行的是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估体制,对于成绩突出的员工,研究所会给予特殊奖励。但他也坦言,自己的团队还需要锻炼。“我希望他们做事一定要专注、要投入,要下大力气。”

如今的王中林,越来越感觉在国内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北京变成了世界创新中心,这是很好的契机,研究所目前也得到了很多部门的支持。”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