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两类季节内振荡特征研究获进展

时间:2017-03-02来源: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基于1992-2012年青藏高原东部逐日降水资料,发现该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存在两个显著周期,分别为准双周(12-24天)和准9天(8-11天)周期。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两类季节内振荡都与中、低纬度的非静止瞬变波列显著相关,但两类事件中波列的传播特征不同。具体而言,在准双周尺度上,中纬度对流层高层存在一支向东南方向传播的波列,该波列起源于北欧,经过东欧平原、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蒙古平原后,向南到达青藏高原东部和南亚地区;同时,在热带存在一支向西北/北传播的低层波列,该波列从菲律宾海-中国南海一带起源,经过孟加拉湾-南海地区,最后到达青藏高原南缘和中国南部。与之相较,在准9天尺度上,中纬度最显著的特征为存在一支东传的高层波列,该波列从西欧出发,穿过地中海、黑海、里海,到达青藏高原后继续向东亚传播;其热带最显著的特征为,在对流层低层,存在一支从菲律宾海起源向西北/西移动的波动,该波动经过台湾到达中国东南部地区。

进一步分析表明,波列在两个时间尺度上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导致其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过程也不同。其最显著的差异为,相较于准9天振荡,在准双周振荡湿位相前,上游地区出现经向型前期信号,在乌拉尔山存在高压脊。其共同特征为,导致湿位相出现的局地物理过程是前期温度和环流异常(包括边界增暖、对流层高层涡度负异常、对流层低层盛行风)引发局地垂直上升运动的建立和水汽的增加。另外,该研究也探讨了中、低纬度波列的协同作用。两类大气季节内振荡影响青藏高原东部的不同物理过程,为青藏高原东部及其下游地区降水的延伸期(提前2-3周)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Clim Dyn上。

论文信息:Yang, J., Bao, Q., Wang, B. et al. Characterizing two types of transient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summer rainfall, Clim Dyn (2017) 48: 1749. doi:10.1007/s00382-016-3170-z.

 

图示:与东南青藏高原两个主要季节内模态的产生相关的瞬变波传播示意图。左图是高层波列,右图是低层波列。蓝色圆圈代表瞬变波传播波列的主要异常中心,红色箭头代表传播方向,紫红色是急流位置,绿色方框代表关键区域。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