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南京地理所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内涝响应研究中获进展

时间:2017-02-27来源:中国科学院

我国城市化进程历时30年完成了国外100年的城市化进程(10-50%),而从2003年以来城市内涝问题日益频发。2010年住建部对全国351个城市调研显示,2008-2010年其中62%的城市发生内涝,积水深度超过15厘米的达90%,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占78.9%。当前积极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仍存在三方面主要问题:集中于微观街区尺度而流域、区域、城市、街区的多尺度思想缺乏;集中于排水能力提升而发展模式及用地控制规划认识缺乏;海绵城市重点示范区存在辨识技术难题。国外发达国家1960年代城市蔓延与内涝就已经凸显,城市内涝诱因和防控焦点的认识逐渐深入且成体系,历经1960s末端排水管网-不透水率阈值控制-城市用地开发模式-目前多尺度的城市土地利用参数控制与规划研究。

因此,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苏伟忠着眼于多尺度城市土地利用对洪涝形成的影响机制与调控研究。首先,系统辨识了太湖流域尺度城乡用地增长造成流域整体下渗率减少了8.29%,蓄水面减少了7.5%,天然汇流通道减少了16.44%,高风险易淹区新增建设用地比例超过37%,其中接近三分之二的贡献来自新城新区;然后深入新区尺度,从水文安全角度对已有用地格局规划方法进行了创新,即以雨水集水区单元及其主干河渠为参照,对集水区细分了上下游、左右岸及沿线地带等用地控制单元;并基于C#Arc Engine开发,耦合CASCS-CN构建了用地格局与产流格局模拟平台,采用SWMM模型模拟辨识了上述空间单元下不同城市用地空间组织方案的汇流过程与积水响应情景。最后,提出为确保城市土地利用的水文安全性:一是采取规划分区与水文单元相结合的三维用地组织模式,二是辨识上述每个组织单元的主汇流通道、低洼区与城乡用地等三类关键组织要素,三是必须进行水文模型与规划手段相融合的空间组织合理性模拟评价。

上述成果是作者承担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基金课题及若干规划课题的核心成果,相关成果目前已经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地理与资环领域主要刊物及国外SSCI/SCI发表论文10篇。

 

南京地理所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内涝响应研究中获进展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