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余姚高新技术产业缘何领跑——平台磁场大 人才源源来

时间:2017-09-13来源:浙江日报

9月7日中午12时许,位于余姚的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内,唐水亮和科研团队顾不上吃午饭,一直紧张地忙碌着。

“多功能警用无人机的总体设计刚刚已经全部完成,我们要赶在今年10月试飞,为党的十九大献礼!”唐水亮是宁波翔羽无人机科技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已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大年教授的学生。

黄大年教授是余姚市重点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之一,“翔羽”公司是他生前注册的。只可惜,公司刚成立不久,黄大年教授便因病辞世。

“导师生前的梦想就是在无人机及航空物探领域开拓一片天空,我们正加快完成他的心愿。”唐水亮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之所以能在无人机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离不开余姚市对人才的大力扶持,“仅研发资金方面,我们就得到了宁波‘3315计划’和余姚‘3个500万’的政策扶持。”

围绕省党代会提出的“突出人才强省,增创战略资源新优势”,余姚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人才活力,推出“姚江英才”计划、助创专员服务等举措,发挥核心领军人才的作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创新成果。

姚力军博士是余姚市首批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之一。他创办的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美国和日本的垄断,成为中国生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超高纯金属及溅射靶材的高科技企业。

今年6月,这家企业刚刚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余姚首家上市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企业。

“含辛茹苦12年,才养出这么一个孩子!”姚力军博士团队成员李文慧这样形容从创业之初到成功上市的不易。她表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余姚对人才的扶持。而且,这种扶持政策不会急功近利,反倒有一种“静待花开”的味道。

“我们根据余姚产业发展实际,先确定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去精准施策,引进相关人才。而这些人才和团队把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市场和产业优势,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必须持续精准扶持,急功近利是干不成的。”余姚市人才办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经过发展,如今的“江丰电子”高层次人才云集。“现在公司食堂里吃饭,都能凑三桌博士。”姚力军博士笑着说。

8月31日,瑞典首相府,由 “国千”专家、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院长甘中学博士发起成立的浙江机器人产业集团,与一家瑞典企业签约成立了合资公司,双方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紧密合作。

甘中学是国家“千人计划”联谊会副会长、全球著名机器人专家,同时也是余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之一。他的“落户”,源于姚力军博士的力荐。包括甘博士在内,通过“引才大使”姚力军牵线搭桥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已达13个,其中7人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甘博士还带来18位“千人计划”专家到余姚携手创业。

余姚鼓励领军人才依托产业延伸自主引才。当前,仅“江丰电子”就聚集了潘杰、吴景晖、易鹜文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名。

通过发挥核心领军人才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余姚对高端人才产生了“磁吸作用”。截至目前,当地人才总量达26.4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突破5600人,累计培养和引进国家、省“千人计划”专家各53人、22人,其中“国千”专家数量在县级市中排名全省第一。

如今,通过发挥核心领军人才的作用,余姚已经逐步发展出一批以新材料、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借助人才优势,越来越多的高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新的应用技术,并与制造业紧密结合。

今年上半年,余姚市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实现产值256.29亿元、347.34亿元和423.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18.7%和16.1%,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近期,余姚正酝酿出台一批“升级版”人才政策,将以更大的规模、更高的质量实施以“千人计划”为代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加大对领军人才团队和“高精尖缺”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打造引才最优生态。(记者 李鹏 通讯员 刘凯 谢敏军)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