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合肥研究院在纳米材料生态毒性检测方面取得进展

时间:2016-12-23来源:中国科学院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李君课题组在纳米材料生态毒性检测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Chemosphere(DOI:10.1016/j.chemosphere.2016.12.076)上。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引起人们对其生态和健康效应的关注。目前,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的评估主要采用传统毒性检测方法。由于纳米材料的高吸附特性,纳米材料会对传统检测方法中使用的试剂产生干扰,往往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因此,发展简便、准确、高通量的生物检测手段对纳米材料生态毒性的评估极为重要。

近期,技术生物所吴李君课题组采用3个真核诱导型启动子(AP-1、BTG2和IL8),建立三套哺乳动物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别用于评估纳米材料致癌、致DNA损伤和诱导炎症反应的潜在风险。细胞传感器采用双荧光报告系统(mCherry/EGFP),组成型CMV启动子控制EGFP基因的表达,用于监测荧光蛋白报告质粒的转染效率;mCherry基因的转录由诱导型启动子控制,用于检测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通过对细胞系的选择、培养条件及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传感器的检测准确性和灵敏度均有显著的提高。

相比于传统的生物毒性检测手段及目前应用的荧光报告系统,该系统在检测成本、效率及灵敏度方面优势显著。运用这3个生物传感器检测了三种环境因子(老化、UVA及富里酸)对纳米银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纳米银暴露细胞后显著升高了胞内AP1、IL8及BTG2基因的转录表达。同时,老化增强了纳米银的生物毒性,UVA和富里酸均降低了纳米银的毒性。mCherry/EGFP双荧光报告系统为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及生态毒性的评估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及高通量的检测手段。

该研究受到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B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双荧光报告基因生物传感器检测纳米银生物毒性的原理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