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合肥研究院揭示放射性核素与纳米材料作用机制

时间:2016-11-24来源:中国科学院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应用等离子体研究室环境放射化学课题组在放射性核素与纳米材料作用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Mechanistic insights on the decontamination of Th(IV) on graphene oxide-based composites by EXAFS and modeling techniques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环境科学:纳米》上(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DOI: 10.1039/C6EN00470A)。

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矿山在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造成放射性核素的污染。由于其放射性、毒性和生物累积性,放射性核素很有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险。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大量研究放射性核素在各种吸附剂(包括粘土矿物、金属(氢)氧化物和纳米材料)上吸附,吸附容量低大大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课题组副研究员孙玉兵等通过化学法合成氧化石墨烯,在氧化石墨烯表面修饰偕胺肟功能团制备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对Th(IV)具有很高的吸附性能,并使用表面络合模型和先进光谱学研究其作用机理。

该研究发现偕胺肟/氧化石墨烯对Th(IV)具有很高吸附性能(在pH 2.0, 最大吸附量达到123.46mg/g),证实该复合材料可以作为放射性核素除去的高效吸附剂。该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放射性核素与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作用机理,对于纳米材料在环境修复中的潜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根据表面络合模型拟合Th(IV)在氧化石墨烯的复合材料表面吸附过程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