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在陆地生态系统氮气排放研究中取得进展

时间:2016-11-16来源:中国科学院

氮气排放在陆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是活性氮转化为惰性氮的最主要途径,而且是调控温室气体N2O排放的重要过程。长期以来,在高大气背景浓度下测定陆地生态系统氮气排放通量是国际生态学界广泛公认的方法学难题。反硝化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氮气排放的主要途径。已有的反硝化研究方法,如乙炔抑制法、原状土柱法与同位素示踪法,在测定N2通量过程中人为扰动了生态系统的状态,导致测定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原位无扰动准确测定陆地生态系统氮气通量可为区域及全球氮循环模型模拟、活性氮激增后陆地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以及温室气体N2O消减机理研究提供关键参数及技术支持。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胡春胜研究组基于自然丰度稳定同位素分馏理论,借助前期原创的双密闭气体置换-缓冲技术,发现N2O/( N2O+ N2)排放比率与δ15N-N2O值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证明该函数关系可用于推导湿地生态系统原位无扰动氮气排放通量,并分析了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与适用范围,为原位无扰动陆地生态系统氮气排放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该成果以Perturbation-free measurement of in situ di-nitrogen emissions from denitrification in nitrate-rich aquatic ecosystems 为题发表在Water Research上,胡春胜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秦树平为论文第一作者,农业资源中心为论文第一单位。该成果得到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530859)、面上项目(3127055441571291)与青年项目(41301323)的资助。

    论文链接

 

原位无扰动氮气通量测定原理简图 

 

原位测定N2通量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