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韩春雨“未能重复”的实验引爆争议

时间:2016-10-19来源:  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未能重复”的实验引爆争议

近日,关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最新发现是否可重复实验的争议持续发酵。13名科学家实名公开了他们“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阴性的”“不工作”等等。他们认为,由于韩春雨的实验至今未能“重复”,其实验方法令人怀疑,希望韩春雨能公开所有原始数据。

对韩春雨实验应启动学术调查

这次13名科学家站出来,和此前媒体报道的目的一样,都是希望推动对此事的学术调查。只有韩春雨所在的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针对舆论的争议与质疑,启动独立的学术调查,才能有权威的学术认定。而如果韩所在大学不启动学术调查,这需要中国科协、河北省科协等学术机构出面,组织独立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给公众一个权威的回应。

目前,由于大面积无法重复实验,舆论对韩春雨十分不利。有一些网友直接把“造假”的帽子扣在韩春雨头上。这是缺乏科学态度的,而这也是河北科技大学迟迟不启动调查,必然出现的问题。一项新技术,在公布之后,其他学术机构不能重复实验,其实有多种可能,既可能是技术不成熟,研究者误以为自己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实践检验效果不理想;也有可能是研究者弄虚作假,为发表顶级期刊论文,伪造实验数据。

韩春雨发明的新技术,究竟能否被重复实验?如果不能重复实验,究竟是科研失败,还是科研造假?是学术研究水平问题,还是学术不端问题?这需要学术共同体独立调查。道理很简单,对于学术争议,没有必要采取回避态度,如果调查表明,关于新技术的研究并不成功,那这对科学家来说,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很多伟大的科学技术新发明,都是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获得的。只有一种情况,研究者本人和所在机构是极力反对学术调查的,即经不起学术调查,担心调查会影响既得利益。

这也是部分网友现在就给韩扣上“造假”帽子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舆论只是舆论,不能代替学术调查和学术评价,只有学术的归学术,才会将韩春雨事件拉回学术轨道。

在任何国家,都可能出现学术造假,关键在于是否有对学术造假的自净、纠错机制,学术造假是个体问题,而缺乏自净和纠错机制,则是学术环境的问题。离开了自净与纠错机制,就将使学术置于一个严重缺失诚信的环境中,这是严重阻碍科学家创新的,甚至会让很多公共资源用于纠缠基本的学术常识问题。(作者蒋理,原载《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实验结果重复不出就是造假吗?

有人认为,重复不出来他的结果也不能说是他造假,或者能否重复本身就是概率问题;虽然有很多人重复不出他的结果,但只要有一个人重复出来就够了。

这种观点靠谱吗?其实,早就有专业人员认为,科学研究有很多是不能重复出来的,还用统计学研究常用的P值来说明,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无法完全重复的。所谓P值就是当原假设为真时所得到的样本观察结果或更极端结果出现的概率。P值越小,表明结果越显著,或越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是,对于生物医学研究,也有一个为业界公认的标准,即科赫法则,有四内容: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要从宿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尽管都是科学原则,但P值的标准似乎有点宽泛,而科赫法则又似乎太严格。其实,只要看看多年来的生物医学研究就可以知道,一些研究结果只要把发表的结果占这项研究多次获得结果的百分比,就知道很多科学研究结果真的是无法重复的。

拜尔医学的研究人员对23位科学家(实验室主任)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细胞》《自然》《美国科学院院刊》《科学》上发表的67个实验项目的数据进行重复性实验。结果显示,在67个项目中,仅有21%的项目实验数据(拜尔医学研究人员获得的数据)与文献数据(已发表的实验数据)一致;高达65%的项目数据不能重复;另有7%的项目能重复主要数据,4%的项目可重复部分数据。

显然,大部分已发表的研究结果是不可重复的。一个此前没有得到披露的事实可能揭示为何有很多的生物医学研究不可重复,这就是研究人员选择性地发表其研究结果,或者说在科学研究中用文学手法讲故事。

当然,不可重复的研究结果也并非没有意义和价值,这至少是一种试错,也就是其他研究人员(至少是一半以上)对一项研究结果无法重复后就会怀疑这个结果,从而改弦易辙,重新寻找方向。

即便科学研究的结果并非每项都能100%重复,但一项科学研究得到认可,肯定是需要可重复研究的结果,并同时要经历从相对真理逐步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作者张田勘,原载《南方都市报》,有删改)

再等些时日又何妨

此番中国科学界围绕一项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否重复的质疑和争议,恰逢每年一度的“诺奖季”,由此也更加凸显了这些质疑和争议的意义。

以当今科学与人类福祉紧密关联的性质,尤其是在中国——科研活动经费几乎都来自纳税人缴税而构成的公共财政的情况下,公众有权利知道科研成果的真伪,科学家也有义务对公众做出相关的说明。不过,在科学研究问题上,公众也不妨多一点耐心,多待一些时日,给相关研究者及其科学界同行留足时间,以完备其回应的结论。

在此,所谓不妨多一点耐心,更主要的还是指那些在相关结论未出就破例迅速动起来的部门和单位。据报道,在韩春雨团队的基因编辑技术实验被披露后,韩春雨在几个月内已经成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美丽河北·最美教师”。今年7月,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又推荐其为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的候选人。不仅如此,这个尚未得到科学界公认的基因编辑技术,却在短时间内吸引来了河北省财政性资金安排2.24亿元,用于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的建设……

头衔也好,资金也罢,不是不可以给,也不是不可以拨。但是,等相关质疑和争议有了定论再行决定,一点也不晚。在质疑和争议声中,再多的头衔、再多的资金,对这项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否重复一点忙也帮不上。科学家的问题,不是头衔能解决的;科学的问题,也不是钱能解决的。(本文系光明网评论员文章,有删改)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