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紫金山天文台在银河系结构研究中取得进展

时间:2016-10-09来源:中国科学院

最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徐烨、李晶晶及其合作者在银河系旋臂结构领域取得新进展。它将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银河系结构的认知。利用美国的国际上分辨率最高的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在解决了一系列挑战性技术难题以后,他们在银河系结构研究中获得了空前的测量精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发现了一条连接银河系本地臂和人马臂的很长的旋臂次结构,其长度约12000光年,是至今发现的银河系内最长的一个次结构;同时,进一步证实了徐烨等人在2013年提出的观点:本地臂具有与银河系其它主旋臂类似的性质。新的结果表明本地臂长度已经超过20000光年,大约是以前普遍接受的尺度的4倍;另外,也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天鹅座恒星形成复合体距离的争论:发现这些恒星形成区其实处在不同的距离,由于视线的投影效应使得它们看起来处在同一个恒星形成复合体。这些恒星形成区的距离最大相差超过13000光年,远端几乎延伸至银河系英仙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银河系不大可能是原来普遍认同的主要由主旋臂组成,类似M51那样的旋涡星系,而更可能是类似NGC1232那样有着丰富次结构的旋涡星系(如图)。

相关论文《银河系本地臂结构》于9月28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并作为亮点报道。9月30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在栏目“This Week in Science”的头条以Mapping the local Milky Way 为题对该论文也进行了亮点报道,称它以“前所未有的细节”(unprecedented detail)描绘了银河系内离我们最近的旋臂的结构。美国科学促进会近期也将对其进行专题报道。该工作同时也引起了国际各大媒体的持续报道。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尤其是重点基金)和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的支持。

文章链接 

Science报道链接 

 

银河系原来普遍认为可能类似旋涡星系M51(A),现在看来可能像旋涡星系NGC1232(B)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