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辛 通讯员 朱熊
上海,浦东张江。走进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小卫星中心),在一楼大厅迎面就可看见一整面的“太空墙”,墙壁被涂成太空蓝,有序“运行”着一颗颗卫星。
每一位小卫星中心的职工都会骄傲地告诉来访者,这上面都是小卫星中心目前成功研制并发射的卫星。
8月6日凌晨,由小卫星中心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发射成功,该卫星突破了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光学收发站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将在轨开展量子密钥分发、广域量子密钥网络、量子纠缠分发、量子隐形传态、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等科学实验。
今年7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党总支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党总支书记陈宏宇通过微信群向每个党员传递这份激动:“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靠,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作为航天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在过去的12年里,小卫星中心党总支以“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的小卫星精神,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干劲和创新意识,先后将神舟七号飞船伴星、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13颗卫星送上太空。
坚持培育科技创新土壤
2011年9月,项目评估会正在对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整星设计方案进行激烈讨论,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朱振才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计思路——卫星重量可由原先方案中的不超过3吨,锐减为1.9吨。
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过程中,团队党支部召开一次次支部务虚会,为项目攻关献计献策。研制团队以创新实现突破,打破传统的“卫星平台+有效载荷”的设计思路,率先提出了“以载荷为中心,无平台一体化设计”的创新理念,使卫星和运载的成本大幅降低。成功发射升空后,这颗卫星成为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超越了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入选了2015年世界、中国航天十大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新年贺词中也提及了这颗卫星,并鼓励说:“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这句话深深鼓舞着小卫星中心党总支的广大党员干部们。
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党总支成立于2004年,目前党员369人,占员工总数60%以上,6个所属支部中4位支部书记为研究室主任或副主任,两位为科研骨干。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仅31岁,骨干力量大多是“80后”。
在薪酬福利并不占优的情况下,如何与其他众多资历丰厚、享誉国内外的机构争夺人才,是摆在小卫星中心面前的一道难题。小卫星中心党总支坚持党管人才,推动建立“老辅新”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中心的领导、总师们作为老党员、老航天人,薪火相传,放心让年轻人“挑担子”,乐见年轻人成长,允许年轻人试错。
这使得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一进入团队,就开始承担“高大上”的卫星研制工作。在传统科研机构中,培养一个主任设计师需要10年;而在小卫星中心,甚至有两年就当上主任设计师的年轻人,他们的身上充满了创新自信与进取锐气。
最为典型的是“上科大二号立方体试验卫星”的研发团队,由18位平均年龄仅26岁的硕士、博士组成,几乎全是“80后”党员,很多人刚刚毕业就承担起了重任。
这类卫星是当今国际微小卫星发展的最前沿,体积只有半个餐巾纸盒大小。从2013年起,微小卫星中心“千人计划”教授吴树范带领这支年轻技术团队,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协同创新、无惧挑战的立方体卫星先锋队。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搭建起了从设计、研发到测试以及地面测控与管理等一系列平台,带动国内20多家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立方星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之中。
“上科大二号”所用的微推力器来自瑞典,“85”后李昭在测试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提出许多有效优化方案,让合作方进行了六七次较大的修改。最后,还在不到5毫米的操作空间里,将瑞典合作者需要的一段程序烧进了已装进立方星的主板中。“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整颗星短路,连接过程中慎之又慎,非常沉着细心,连接后我反复检查,确保整星安全。”他说,我方团队的技术实力,以及认真与执着的工作精神,也赢得了对方的尊重和信任。
党建跟着队伍走
“党建跟着队伍走,支部建在发射场。”是小卫星中心党总支为保障卫星发射任务顺利完成而专门制定的,中心党总支坚持型号研制队伍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一个个流动的党支部,为奋战在外的科研员工解决生活、思想上的困难。
自2011年起,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工作启动,任务紧,难度高,80多名队员,在总指挥相里斌、总设计师林宝军的带领下,度过了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在发射基地期间,沈学民和他的6位同事就驻守在距离地面50多米为火箭和卫星提供补给的“脐带塔”上,一守就是一个月。临时党支部组织人员为“守塔”队员送上热水、递上衣物,还为大家带来了理发师,让队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在荒无人烟的山沟中,有些年轻人会产生烦躁不安或紧张的情绪,党总支就安排临时党支部负责人及党员骨干每天与大家聊天、谈心,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做好团队思想工作。在完成测试任务之外,临时党支部还组织老党员带领年轻党员定期扫墓缅怀先烈,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任重道远,上海小卫星中心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每一位党员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中国科学报》 (2016-09-08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