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科学家重建末次冰期以来南海深层洋流动态演化历史

时间:2016-09-02来源:中国科学院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颜文研究团队博士郑旭峰、研究员陈忠,与厦门大学教授高树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Laurie Menviel等合作,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深层洋流千年尺度的动态演化历史,促进深入认识全球变暖情形下大气和海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极端气候现象,该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43, doi: 10.1002/2016GL070342)上。

深层洋流是全球气候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北向的西边界流一起所构成的经向翻转流对全球气候具有十分巨大的调控作用。在气候突变时期的海因里希(Heinrich 1, 17500~14500 yr)和新仙女木事件(Young Dryas, 13000~11600 yr),北大西洋经向翻转流急剧减弱甚至停止,全球气温骤降,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大量动植物死亡,这也就是电影The day after tomorrow 所描绘的景象。目前,关于这些气候突变时期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地区之间气候态、洋流系统的关系以及对应传递机制还存在争议。

南海是西北太平洋的边缘海,位于北太平洋深层水流经的中下游,是示踪深层洋流演化,研究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气候、深层洋流演化关系和传递机制的重要场所。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沉积磁学和气候模式(LOVECLIM)方法,结合沉积粒度数据,研究发现南海深层洋流的快速加强对应于北大西洋气候变冷时期(图1),即Heinrich 1Younger Dryas事件,这与这些时期北太平洋地区深水的形成加强有关,从而支持了太平洋-大西洋之间存在海盆尺度跷跷板效应的假说。早全新世卡里马塔海峡的开启改写了深层洋流的演变历史,它改变南海深层通风状态,接替气候驱动跷跷板效应主导南海深层洋流的变化,对于理解千年尺度洋流演化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文章链接

 

a) 磁学性质所反映的各个时期深层洋流流态变化; b) LOVECLIM模型所模拟的Heinrich 1时西北太平洋地区1992~2622 m的深层洋流。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