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重庆研究院在苏州霾污染的成因与来源研究中取得进展

时间:2016-09-02来源:中国科学院

20131月,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了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重霾污染。针对地处长三角城市群腹地的苏州所发生的此次霾污染研究,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近日取得其成因与来源方面的新认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

该文通过系统分析致霾污染物——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质量浓度、化学组成及气态前体物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气象要素的变化探讨了三次典型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通过化学消光重构,明晰了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主要污染物种;采用气团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和潜在来源分析模型(PSCF),模拟分析了苏州本地及周边地区对当地大气污染的相对贡献。

在三次典型霾污染过程中,前两次的致霾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二次污染,尤其是二次无机气溶胶(主要是(NH4)2SO4NH4NO3)对能见度的降低起主导作用;在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NH4)2SO4NH4NO3的形成途径以气态前体物的均相反应为主,而当相对湿度较高时则多来自于非均相反应。在第三次霾污染中,一次排放的碳组分是成霾的主导因素。HYSPLITPSCF模拟分析表明,苏州地区的PM2.5主要来自于本地的污染源排放,周边城市的传输也有一定的贡献。

该文依托于重庆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共同承担的苏州市大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项目。该项研究所获得的对长三角地区大气复合污染的科学认知,对团队在成渝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论文链接 

 

苏州PM2.5水溶性离子和碳质组分的时间序列变化图;饼图为三次霾污染事件中PM2.5的主要化学组成;POCSOC分别代表一次有机碳和二次有机碳。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