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十大新闻

时间:2018-01-19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砥砺奋进,铿锵前行。2017年,是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年,也是青岛科技大学“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落实年。近日,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十大新闻揭晓。

  1.全校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崭新面貌

  2017年,学校党委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全年工作的主线,努力推动十九大精神在青科大落地生根。学校组建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学校领导带头到分管单位和联系单位为师生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分层分类组织举办处级以上干部专题培训班,实现全覆盖。各基层党组织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全校上下兴起了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凝聚起奋力推进“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蓬勃力量。

  学校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动员部署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六个到位”抓党建,推进学校党建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实效化。干部培训实现了从处级干部到科级干部、支部书记、辅导员的全覆盖,全年培训各类学员1000余人次,人均30余学时。强化“六个育人”抓思政,通过成立教师工作部、开展师德建设月教育活动、协调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等一系列举措,构筑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全省高校中首次实施专职纪检监察员派驻制度,机关作风建设持续推进,成效显著。学校获评“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2.综合改革扎实推进,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

  学校不遗余力从管理体制机制、人事制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管理、学生创新教育、大学文化建设、校区建设与后勤保障、资源配置等综合改革9大领域、29项任务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综合改革方案拟订的各项具体任务均已按时或提前完成,制订学校层面的管理办法、规定、细则等各类文件84个,形成了一批管长远、治根本的有效制度,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

  着力实施大部制改革。设立化学学部、材料学部、工程学部3个学部,加快推进学校3个“一流学科”建设;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战略需求,新成立海洋科学、智能制造、大数据、机器人和微电子等5个新型学院,迈出了实施学科建设振兴计划、实践“新工科”理念的重要一步。成立青岛科技大学理事会和社科联,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成立社会主义学院、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凝聚起学校统一战线共识。《山东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简报》先后分3期报道了学校综合改革工作。

  3.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入选国家“111计划”

  以我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志波教授为领军人才申报的“橡塑材料与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2017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该项目主要以青岛科技大学橡塑材料科学与工程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材料科学山东省一流学科和橡塑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为依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围绕多自由度、多尺度和多层次的复杂高分子体系;高分子表征新技术;功能高分子等方向开展理论及技术创新研究。本次全国共有21所地方高校获批“111计划”立项,青科大成为国家“111计划”入选高校,实现了学校国家级创新引智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是学校高端师资队伍及一流学科建设和国际化发展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学校实施人才筑峰工程。2017年,学校新聘兼职院士2人,两院院士增至12人;引进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1人入选国家优青项目,3人获评泰山学者,2人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学科专业建设快速发展

  截止目前,学校已有3个专业4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专业完成专家进校考察,新受理2018年认证申请专业5个。近三年通过认证的、进校现场考察的和受理认证申请的专业数量都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位列驻鲁高校第一位。专业认证的育人效益、品牌效益、社会效益进一步彰显。3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顺利完成, 22个学科参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有9个学科进入全国前70%,其中B+:化学工程与技术;B:化学;B-:材料科学与工程。首批遴选12个专业试点实施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实行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改革,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首破千人大关。2017年本专科、研究生招生总数首次超过万人。

  学校获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项,吸纳企业资源推进产学合作,推动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条件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获批山东省本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专业群(自筹)3项、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在山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我校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获奖率为93%,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本次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充分体现了学校近年来高度重视教育规律探索和综合改革推进,大力实施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所取得的成绩。获第四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6项。

  5.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政产学研融合纵深发展

  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纵向科研经费及横向合同经费总额超2亿元。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各1项,专利授权420项;发表SCI论文总数为650余篇,EI论文700篇。6个重点实验室获准“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立项,3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获省教育厅立项建设。雷清泉院士团队在绝缘纳米结构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一种新型超电绝缘体结构原型——维氧化铝纳元胞,此研究在国内外均属首次。研究论文发表在纳米能源材料领域的顶尖学术刊物《Nano Energy》上。

  政产学研融合工作结出丰硕成果。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依托学校提供核心技术孵化上市的公司达到7家。青岛海尔科大纳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股权收益的70%奖励给崔作林、张志焜课题组,学校完成《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出台后的首次股权收益分配,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学科性公司”概念成为山东“官方用语”。山东省烯烃催化与聚合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新建东营、日照、莱芜等地研究院。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碳市场能力建设青岛中心、青岛市橡胶新材料与智能装备科技创新中心、京博(青岛)研发中心、超前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2017年,学校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获批山东省“生态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获“低碳山东行业领军单位”称号。国家大学科技园连续两年被评为“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青岛市“十佳创业孵化器”称号。

  6.科研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

  2016年十月,学校与山东省科技厅签署《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联合启动高校科研体制试点工作。2017年,学校在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创新科研分类评价、创新人事体制改革、创新科研资源配置、创新科研管理组织架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了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新模式。

  3月17日,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济南举行,标志着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正式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这是山东省科教融合的成功范例,也是学校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首个标志性成果。双方在学科背景、技术特色、服务行业等领域高度关联、优势互补,双方强强联合,充分契合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精神要求,高度顺应了科研体制改革和科教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并入后,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成为学校的科研机构,同时挂牌青岛科技大学济南校区。3月26日,学校主办的山东绿色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济宁成立,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3项新技术打包转让,成交总额达1.2亿元,成为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并入青科大后的首个成果。

  7.中外合作办学打开新局面,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学校启动“留学科大”计划。以泰中国际橡胶学院和中德双元工程学院“两驾马车”为依托,积极融入、主动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打开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新局面。

  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成立,学校迈出国外办学第一步。3月21日,学校与泰中文化促进会签订了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战略合作协议,并聘泰中文化促进会主席、泰国前副总理披尼·扎禄颂巴为泰中国际橡胶学院名誉院长。双方力争把泰中国际橡胶学院建成“一带一路”战略教育合作的范例。泰中国际橡胶学院2017年9月在泰国开始招生,后期将覆盖东盟各国。“橡胶工程技术人才项目”获批教育部教育援外计划项目。

  3月28日,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开工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复合材料与工程获教育部批准纳入国家统招计划。该校区占地千余亩,面向高中毕业生实施4年本科教育,采用“双元制”和“1+N”教育模式,着力培养一批国际化、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9月2日,中德校区迎来首批学生。我校主导的中国青岛高校联盟与德国北威州高校联盟共建中德合作中心获批,并纳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

  8.获评首届省级文明校园,学校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文明校园建设,将文明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工作全局统筹推进,持续不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五有”理念目标凝聚师生干事创业正能量、“政产学研融合”助推“师生协同学科创业” 、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打造新工科建设优势等三个方面是学校文明校园创建的主要特色与亮点。经过专家两轮评审、实地考评等,我校成功获评山东省首届省级文明校园,全省共有10所高校入围。

  对外宣传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增强在国家、省市权威媒体的报道力度,极大提升了学校社会形象。7月20日,《青岛日报》整版发表《从“化院现象”到“科大模式”——“生态大学梦”正照进现实》专访稿件。9月2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为教育改革筑牢制度基座》理论文章。10月3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青岛科技大学:打造“全球化工橡胶业的硅谷”》重点报道。12月1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将绿色发展的种子深植于教育》,介绍学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坚守教育初心,建设“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奋斗历程。学校荣获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新闻宣传先进单位。

  9.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新进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佳绩频传

  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强化内涵发展。“创新创业背景下新生代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立项,填补了学校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的空白;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全国铜奖1项,首次获得山东省赛金奖;大学生创业项目“书来书网”入选教育部“国创计划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展;创业学生郭士刚获评“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人物称号;“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48项;46名导师入选“山东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新认定6个校级创客空间,组织3批25个创业企业(团队)入驻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

  学校获评2017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连续第20年获评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全国、全省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1198项大奖,其中一等奖361个。

  10.校园建设稳步推进,民生工程进展顺利

  学校四方校区CCE大楼和崂山校区D1、D2、D3教学实验楼建成并正式启用,面积达6万平米。机电、信息、数理、自动化四个学院迁入新教学实验楼,办学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教学实验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服务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产学研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崂山、四方两校区改造提升工程项目获得省教育厅和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崂山校区、高密校区千余套人才公寓项目租分到户。

  以“两楼”改造为核心的校园环境提升工程顺利验收,完成了学校8栋学生公寓楼,学生宿舍720间,一栋教学楼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改造升级;两校区按照“简约通透、大树绿草、花簇点缀、一处一景、自然朴实”的方针,改造升级绿化面积2万余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800余平方米。校园环境和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和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师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