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学校追赶超越的第一支撑,坚持“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造就高端人才、引进紧缺人才”方针,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努力造就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
——完善机制体制,破除人才引进壁垒。学校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党管人才组织机构,负责人才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保障服务等工作。实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落实人才工作主体责任,将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列入学院考核指标体系。设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资源配置和保障工作。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制定《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出台12条具体措施。落实柔性引进人才制度,实行“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灵活用人机制。仅2016年,学校引进学术带头人1人,柔性引进学术带头人6人,为教学科研岗位招聘博士44人。
——搭建高层次项目平台,创新人才引培体系。2014年,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实施“长安学者”人才工程。通过设立“长安学者”和“长安青年学者”特聘岗位,以加大投入、科学管理、稳定队伍、培养学者为工作思路,重点以学科发展、学术能力、教学水平、社会评价等因素为考量标准,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专家学者。目前,学校已先后聘任了30名“长安学者”“长安青年学者”。通过实施该人才工程,使学校在高层次人才项目上实现了与中省各类人才工程的有效链接,形成了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引培体系,产生了良好的人才集聚效应。近几年内,学校先后引进6名二三级教授,有近40位中青年副教授、博士受“长安学者”的影响纷纷来校工作,有效提高了人才队伍的质量和规模。
同时,通过对“长安学者”实施目标考核与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人才效能,“长安学者”仅聘期第一年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共计54篇,出版专著及教材25部,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等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等奖、陕西省教学名师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此外,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项目。
——推行挂职交流制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制定实施《教师受聘兼职法律职业岗位管理办法》,要求所有法学专业青年教师轮流受聘司法实务部门兼职担任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等岗位一年以上。学校要求挂职单位对教师严格要求和管理,教师们均要从事一线司法实践工作,并且挂职期间要完成相关专业论文、搜集整理可用于教学的案例。挂职期满回校后,工作表现计入年度考核,并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选教学名师、担任导师等方面享有优先资格。
多年来,学校累计派出70余人次挂职实务部门工作锻炼。通过挂职学习,教师们接触到了中国法治的“原生态”,对基层司法实践的运作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他们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更加坚定、政治上更为成熟,逐渐“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教师们以法治实践经验反哺课堂教学,有效地融合了法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更贴合实践需要,在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教师们从事科研活动的问题意识更加突出,使科研创新紧扣司法实际,分析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注重典型榜样示范,多渠道培养提高。学校每年积极开展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教学名师、青年教学名师、优秀本科生导师等表彰评选工作,通过树典型、立榜样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通过国内外进修访学、职业技能培训、委培攻读博士等形式对中青年教师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不断提升已有人才能力和水平。
(责任编辑:薛晓强 审核:刁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