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陕科大教师科技成果为疫苗“不超温”保驾护航_陕西教育新闻

时间:2017-06-02来源:加入收藏

      2017年5月4日,由陕西科技大学青年教师闫河博士牵头组建的陕西温标科技有限公司在陕西渭南举行奠基仪式。

      这是第一家专业从事可溯源温度控制标签、物联网技术、上游新材料产品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它瞄准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破解疫苗冷链监控难题,填补冷链运输业产品及装备的空白,或将影响我国整个冷链物流行业的行业标准和品质管理为之一变,推动高端运输业产业升级,标志着“陕西制造”也将从此进军疫苗冷链领域。这一切,都始于一枚小小的标签。 



陕西科技大学闫河博士研发的温控标签

 

小标签 大情怀:“科研创新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走出实验室才能接地气”


      闫河博士从实验室的冰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枚用透明塑料套封着的标签,只有一枚一分钱硬币大小,后面覆着一片正方形的贴膜,看起来和普通的贴纸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但是在撕开塑料封套的5分钟之内,圆形的标签从白色一点点加深,直至最后变成蓝色。

      闫河博士介绍说温控标签含有特殊的热敏材料,把它粘贴在疫苗瓶或直接印刷在疫苗瓶标签上,通过眼睛观察颜色变化就能知道疫苗是否有受热损害的情况,而且一旦超温标签是永久变色,再冷却下来也不会恢复原来的白色。可以说,这是唯一一种能够跟踪疫苗从出厂到终端用户的全程时间温度指示器。如果使用温控标签,破解疫苗储运温度监控就不再是个难题。

      2015年山东5.7亿问题疫苗案令全国震惊、群情激愤,作为中国质量协会溯源行业标准制定专家组成员的闫河博士,对此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比常人更为敏锐。他想到山东的问题疫苗事件并不是制假售假的问题,问题出在运输和储存环节不符合冷链物流标准。那么多家长都在担心万一打了没有冷藏的疫苗怎么办,那么有没有一种很方便的用于跟踪模拟和指示易变质产品实时质量的技术,让人们用眼睛就能够分辨出疫苗是否超温?

      基于在物联网行业和二维码追溯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实操能力,闫河博士很快就将这种技术手段锁定在权威、简单、相对廉价的“温度控制标签”上。他想,二维码属于可溯源的数字化标签,温度则对于保质期可以精确界定,那么具“数字化标签+功能性标签”功能的温控标签应该是对疫苗最好的保护。他查阅了大量关于温控标签的研究报告与书籍,发现全球仅有美德英日四国拥有相关技术,且作用效果、价格不一。整个行业刚刚起步,而中国由于没有使用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方面是一片空白。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中国面临的尴尬境地,让他决心要开发出一款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温控标签来。

      2016年4月,正当闫河博士埋头钻研之时,一个好消息从北京传来——国务院颁布《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条例强化了疫苗全程冷链储运管理制度,特别指明“部分疫苗还应加贴温控标签”。国家政策与自己的科研方向不谋而合,闫河博士更加坚信:攻关温控标签这条路是走得通的。在短短3个月之内,他就研发出了中国本土第一款可工业化生产的温度控制标签产品。其后经过近1年的反复试制和不断改进,他不仅成功研发了不同系列的温控标签,还拥有了6项专利。

      温控标签有两个纬度指标,时间可控和临界温度可控。而他目前的产品可以做到四个纬度,分别是时间、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并且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他的产品最长时间设置可达10天后才变色,可控时间更长、更精确,可调节性更好。闫河博士认为,科研创新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要走出实验室才能接地气。他的这个成果立足于国家民生产业,出发点就是想让国人都能安心地用上安全的疫苗,让大家生活得更美好。


抓机遇 勇创新:跨界见真章的创新创业人

      陕西温标科技有限公司是为了提高疫苗的冷链运输标准、规范药品等行业的运输操作,保障药品的安全性而投资兴建的高新技术企业,主打产品就是温控标签。一期投资额6000万元,规划厂区占地面积107亩,一期兴建厂房16000平方米(其中生产线厂房12000平方米、研发及检测中心4000平方米),2017年底计划正式投产,届时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温控标签生产基地和服务商,对我国的高端冷链市场有着相当的标杆意义。温控标签项目发明人闫河博士是该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他的另一个身份却是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传媒系教师,是行业内少有的横跨高校、企业两大领域的专家。

      1977年出生的闫河是土生土长的陕西户县人,他本科就读于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学习工业设计学,后又考取了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读硕士期间,他受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王秀峰教授的鼓励,考取了博士研究生,读的却是材料学,开启了人生中第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跨界。

      2014 年初,这个趟进理科之河的文科生,因为抓住了一次契机,跨入二维码溯源产业,不仅实现了于他第二次意义非凡的跨界,也由此走上了真正的创新创业之路。当时闫河受邀为陕西某知名烟草企业做营运策划,包装盒上印制的二维码引起了他的兴趣。仔细琢磨之下,拥有交叉学科丰富背景的他很快意识到:应用二维码能够让产品迈入物联网与移动终端时代,而这终将会在物理世界掀起“追溯+大数据”的波澜。蕴藏的巨大商机让他兴奋不已,组建团队、成立公司、招徕投资与合作伙伴……他雄心勃勃地向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领域进军。

      一年后,“物联码移动端数据增值业务平台”项目由闫河主持完成。该项目通过“智能手机+二维码”的易用性组合,实现“基础+追溯+销售+大数据”支持的结合,解决国内快消品企业产品防伪、防串货、全程可追溯暨产品大数据营销体系等诉求,引领快消品企业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商业模式变革。公司已与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百威啤酒、盼盼、怡宝、统一、红牛、陕西中烟、蒙牛集团、双汇集团、雀巢、农夫集团等完成客户签约,成为行业领头羊。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19至21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吉林大学举行,闫河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领的陕西科技大学“物联码移动端数据增值业务平台”团队荣获全国总决赛银奖,这也是陕西省属高校在本次比赛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破壁垒 强支持:政策为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松绑”


      创新需要自由空间, 给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一片自主天空,创新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陕西科技大学近年来不断创新机制,就是要激励更多像闫河这样的老师走出象牙塔的围墙,引导他们结合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问题、技术问题进行应用研究,提供咨询服务工作,以自主知识产权帮助提升行业产业竞争力,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该校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李志健说。

      该校除了加大科技投入外,还出台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政策。该校发布“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稿),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毕业校友及社会企业,在该校创办科技型企业,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分配机制和科研人员评价进行改革,并对技术专业、科研开发等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专利成果转让经费、技术服务费可等同对待为不同级别的纵向项目及给予相应奖励进行了规定。

      2017年1月,该校又新修订了《陕西科技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在教师高级职务评审体系分类中新增“社会服务型”,申报对象为从事市场应用研究和协同开发、技术推广的教师,以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为主要评价指标,对申报者发表收录论文、主持纵向项目、获奖等级等不再做要求。此外,原有的“教学型”“教学科研型”评审类别中也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列入可选条件。

      “老师们过去更多的是考虑拿到了什么样的项目、项目经费的数量,如何发表论文,在什么期刊上发表以及这个科研结果是否获奖。而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则缺少评价和考核的要求。这些新规,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们评职称的竞争力,也让更多的老师看到了在高校创新创业的广阔前景。”闫河博士表示。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既要有政策,还需要服务平台。2016年,西安列入国家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陕西科技大学作为西安首批遴选的统筹科技资源创新改革试验高校之一,建立了技术转移转化示范中心。现已配备了4000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场地和专职管理人员,吸纳十多位科研教师和校友开办科技型公司。2017年,该校作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之一,携手政府和企业在建设完整的“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践教学与科研的平台、应用型专业、协同科研体系等方面开展合作,提升应用研究的核心竞争力。

      该校还与陕西省知识产权局签署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陕西省知识产权运营研究中心”,不仅努力打造全省有影响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交流平台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智库,还为该校的专利转化落地打通了更为宽广的通道。截至2017年4月底,该校发明专利通过技术转让及技术许可共转化20项,金额180万元人民币。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至2016年底有效发明专利排名前50名高校》,该校以排名31位,陕西省高校名列第3,省属高校位居第1的出色表现,连续6年跻身全国50强并蝉联省属高校榜首,展现了强劲的自主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张亦弛    审核:刁巧燕)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