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过关、沟通能力弱、技能不过硬,这些“短板”是很多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瓶颈”。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却被企业争相录用,就业率在2016年达到了99.10%——
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哪里来?
本报记者 蒋夫尔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是新疆不少职业技术院校的一大“痛点”,语言不过关、沟通能力弱、技能不过硬,这些“短板”成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瓶颈”。然而,记者近日在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了解到,这里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5%,2016年达到99.10%,少数民族毕业生甚至整班整班的被企业争相录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度达90%以上。这所职业学院少数民族毕业生如此强大的就业竞争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破解专业技能学习遇到的难题——
民汉教师同堂授课
民汉学生结对成长
正在用维吾尔语给学生上课的老师,名叫艾力哈斯木。原来,这节课学生们上的是“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里面有一些专业术语,维吾尔族学生听不大明白。“汉族老师上完课后,我再用维吾尔语给学生们讲解专业术语的含义,这些孩子就能弄明白了。”艾力哈斯木说。
这种汉族教师和民族教师同堂为少数民族学生授课模式,是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民族学生过程中,探索出的新模式。“民汉教师同堂上课,能够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专业课、实训课、技能课上对一些专业术语、名词概念闹不明白的问题。”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冯国凡告诉记者。
随着少数民族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发现,不少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不过关。虽然学院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一年专门的预科教育,但到专业课学习,以及实践技能训练时,语言障碍带来的对术语和概念,以及定理定义的理解困难,成了其学习的“拦路虎”。
“这个问题不能就这样模糊过去,更不能不高度重视。”冯国凡说,“如果不解决好语言障碍带来的专业知识学习困难问题,这些孩子的学习难以提高,技能水平更是无法提升,将来毕业后,找工作就会困难重重。”
看到问题重要性的冯国凡决定在少数民族学生相对集中的班级推行“民汉教师同堂授课”模式,以破解这一难题。
艾合坦木江吾布里来自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普通话说的不好。“我特别喜欢这种授课模式,有什么课堂上听不懂得,维吾尔语老师就会用双语给我们解释,很快就能学会,效果很好,学习兴趣也很高。”
作为双语老师,艾力哈斯木可是学院的“宝贝”。他每周14节课,轮流“走班”,等专业课老师上完课,他便来到课堂上,一个个回答少数民族学生提出的问题。“每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个问题,我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孩子们便养成了遇到问题都要弄懂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还建立了民汉学生“三个共同成长”机制,即:民汉学生“共同编班、共同住宿、共同学习”。冯国凡说,这种模式让民汉学生学习生活成长都在一起,结成对子后,民族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课上课下,都可以向汉族同学请教。民汉学生互相学习,一起进步,不仅提高了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民汉学生增进了友谊,成了好朋友。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民汉教师同堂授课”和“民汉学生结对成长”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上,还延伸到实习实训基地,直到学生毕业。
破解职业素养“短板”难题——
素质教育课补上人文素养不足
企业文化认同教育贯穿始终
“一批毕业生送到企业,上岗不到一个星期,就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毕业生被企业退了回来。”回忆起几年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遭遇的尴尬,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院长李燕至今记忆犹新,“企业不要,说这些孩子责任心不强,怕苦怕累,规矩意识差。”
为何一些少数民族毕业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主要问题是这些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高造成的。冯国凡告诉记者,职业素养“短板”成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这些“短板”不补齐,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将大大下降,就业难就很难避免。
少数民族孩子大部分来自农村,从小顽皮惯了,没规没矩,自由散漫,这在工作岗位是绝对不行的。为此,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开设素质教育课程,补上少数民族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缺失这个“短板”。
职业素养的提升,需要从基本的素质做起。学唱一首歌、学跳一支舞、家常饭制作、硬笔书法、电工基本常识、驾驶体验、工艺品小制作、急救技术、美容化妆、电商体验等12门系列素质教育课程在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起来。
“我们利用专业优势,师资优势,鼓励支持学生互相学习技能,体验技能带来的不同感受。”冯国凡说,“素质教育课程,不仅能够改变孩子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米尔妮萨阿卜杜瓦柯是护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她选择的素质教育课程有些出乎意料。烹饪、电工、推拿、美容化妆、急救技术、礼仪知识,足足有5门之多。“这些素质教育课程我都很喜欢,而且都是将来工作生活中用得着的。”米尔妮萨阿卜杜瓦柯兴奋地对记者说,“学会了这些,以后工作中就更加自信了。”她说,毕业后她将投身护理事业,学会推拿,可以帮助病人,礼仪知识能够让自己如何对待病人,总之,这些课程都很有价值。
走在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里,记者看到学生们都忙忙碌碌,书画社、舞蹈社、技能社、礼仪社等几十家社团的活动地,是学生们上课之余最喜欢去的地方。各专业学生间打破界限,互选课程,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护理的,可以体验驾驶技术;学机电工程的,可以学习急救技能;学电工的,可以拿起炒瓢。完全不同的技能体验,让学生们对学习职业技能兴趣倍增,也增强了对不同专业的认知。
素质教育课上,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实践动手操作,把职业的荣誉感渗透在全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学好职业技能是令人自豪的事。同时,把规矩意识,规则制度,也作为课程重要内容来上,使学生掌握人生必备的常识与技能。该院融素质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了学生综合技能全面发展。
“是否认同企业文化,是少数民族学生能否稳定就业的关键之一。”李燕说,“在实习实训中,学院利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机制,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照岗位需求与职业标准,用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用人标准改造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文化,将企业的价值观、效率观、经营观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中,体现在行为上,使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达到零距离对接,实现教、学、做一体,产、学、研一致,从而使学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从入学到毕业,该院让企业文化融入学生全过程。学院还通过认识性实习、生产性实习、预就业顶岗实习等方式,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最看重的不是技能,是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方面,这也是我们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职业素养培养的原因。”冯国凡说。学院高度重视就业质量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的引领作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神,通过职业资格证等途径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增加学生职业技能“含金量”,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竞争力。
破解思政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难题——
课前5分钟思政课常态化
“陪伴式”教育增强民族团结
“除了常规的思政课之外,我们还开设了‘课前5分钟教育’课。”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教学研究部部长康峻岭告诉记者,“虽然只有5分钟,但由于形象生动,接地气,特别受各族学生欢迎。”
“课前5分钟教育”就是各任课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由师生在五分钟之内,以新闻时事、校园见闻、身边的人和事等引人关注的内容为素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从而来达到思想交流,互相启迪,“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这种教育机制,不仅有利于发挥全员育人作用,构建全员育人大格局,而且也有利于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规范学生言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常态化这种思政教育模式,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还从学院的工作实际出发,根据学院民族团结“四个共同”工作和学生育人课程化管理要求,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编写了《课前5分钟专题教育手册》,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实践。这样一来,思政教育就有了较强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保证了学生在获得每门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接受民族团结、法制教育等内容。
针对南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语言沟通困难的问题,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宣讲优秀少数民族学生用心学习汉语,顺利找到工作的故事,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双语,参与实践体验,提高技能,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发展好”的各民族技术技能型人才。该院结合工作实际,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课前教育,把课前教育与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礼仪规范教育和才艺展示等活动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各族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践行民族团结,在践行中引领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规范化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效果。学院将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知识、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及主题教育月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化内容体系,并进教案、进教材、进课堂、进作业、进试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化、规范化、常态化。让学生在玩在一起、学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的“四个在一起”活动中增进了感恩融情、学习融情、娱乐融情、交流融情、成长融情。
此外,该院还对学生进行“陪伴式”培养,从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到教职员工,每个人都与2至3名少数民族学生结成“亲戚”。“我与3名少数民族学生结为亲戚,经常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孩子。”冯国凡说,“结亲戚后,点点滴滴中,我们让民族团结更加紧密,更加‘接地气’。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民族团结教育十分重要,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做好民族团结,这也是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对就业有很大帮助。”
为了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交往交流和沟通能力,该院在“三进两联一交友”的基础上开展了“一住、两进、两联两做”的“陪伴式”人才培养模式,即:老师住学生宿舍,老师进班级、进食堂,联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联系家长,做家长的知心朋友。全院干部职工联系班级382个,学生1.38万人,定期开展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活动。其中班主任、辅导员每月住宿舍不少于4天,通过与学生促膝谈心交心,在情感上关怀、学业上辅导、生活上帮困,就业上指导,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帮扶,增进了感情,也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和沟通能力。
目前,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在校生1.3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471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如此高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要实现就业,并非易事。但我们通过创新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找到了一条可行路径,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冯国凡说。
“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就业稳定率连续3年达到90%以上,在一线岗位就业的毕业生达到7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度达到90%以上。”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杨永吉说,“2016年学院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10%,全院总就业率达到99.95%。从2011到2016年,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名列自治区高校前茅。”
〔记者点评〕
不能满足于“技能好、能就业”
本报记者 蒋夫尔
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往往就能改变一家的命运,甚至让一家人脱贫致富,这是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让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好职业教育,培养好他们,对其本人未来发展以及家庭命运的改变都具有现实意义。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角度来看,更是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困难,对职业院校来说,要培养好少数民族学生并非易事,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学校和老师也要付出足够多的爱心、耐心和决心。
如果简简单单地认为,职业院校只要把学生的技能培养好,能就业就行,那就大错特错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职业院校永恒的主题。记者在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采访,被该院对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呵护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深深打动了。从该院的做法来看,他们虽然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但更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塑造。少数民族孩子能有如此强的就业竞争力,不仅仅是因为其实践技能强,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整体素质高,爱岗敬业意识强、团队意识强以及具备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等优秀品质,这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
解决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是要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作为职业院校,应当从长远考虑,认真研究和对待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问题,多多付出,多想办法,真正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受欢迎的人才,从而有效解决就业遇到的问题。(刊于2017年4月25日《中国教育报》第10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