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高校要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供给能力 - 福建教育新闻

时间:2017-04-18来源:福建省教育厅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创新和产业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地方高校必须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重视与市场对接、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加强校地校企政产学研合作,努力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其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近年来,尽管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但力度远远不够。一些高校还没有明确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供给定位,找不准服务的切入点,还未找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具体表现在:一是供给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实践课程,不重视实习实训,“双能双师型”教师缺乏。有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多年未变,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更新。二是供给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有的地方高校还是按照既定的方案重复培养毕业生,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新需求。三是供给效率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由于旧体制机制的束缚,地方高校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科研课题选题上偏重技术与理论,产出的科技成果不少还停留在理论探索和实验室试验阶段。另外,由于机制不畅,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具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及时转化。四是供给动能不足,校地校企政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有的高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强,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办法不多,机制不健全,合作资金的管理使用存在着制度障碍。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等服务行业企业不足,高端仪器设备闲置现象严重。

  鉴于上述情况,地方高校必须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针对自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以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为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内容,以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增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导向,以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地方发展为价值依归,全面提升自身的供给能力。

  要调整供给面向,推动学校整体向应用型转变。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基础薄弱、本科办学经验不足,普遍存在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归结起来说,“供给面向”不是很明确。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调整“供给面向”,推动学校整体向应用型转变。要确立“区域性”的办学定位,立足地方,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重视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加强校地校企政产学研合作,努力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贡献度和影响力。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科学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满足行业企业一线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要提升供给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现实需要,围绕区域产业布局、特色经济和城乡规划建设需求,特别是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建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体系。要积极联系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组建专业建设的产学合作委员会,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标准。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努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孵化基地等,大力培养既懂创新又懂市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主动对接产业先进技术转移和创新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探索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硕士的新路径。把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评价体系、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支持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有计划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要拓展供给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要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新动态,掌握行业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需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攻关,为行业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咨询,承接科技项目和科研课题,推动科技创新。要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出台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把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选题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研究成果市场化的可行性以及转化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定位、市场需求、市场容量等问题,及时对科技成果进行中试和二次开发,缩小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充分发挥各种科研平台的作用,积极推动现有的重点实验室、研究所、技术中心、设计软件、科技成果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科技文献、图书资料等科研和专业平台向社会开放,推动办学资源共享。

  要提升供给效率,搭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服务平台。要大力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协作,构建校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实践基地。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共同解决企业的技术和实验需求。积极探索建立地方研究院,使之在地方产业发展、文化研究和开发、项目承接和共同合作开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创业园。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建设“众创空间”等孵化平台,为所在区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技术转让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服务,创造条件创建市级、省级、国家级“科技创业园”。要加强智库建设,使之成为政府和行业企业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人才优势,针对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与规划等领域的需求,开展相关领域的政策研究,推动技术更新和先进经验的研究,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和地方、行业政策法规制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与参谋服务。

  (作者为福建工程学院副院长)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