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黄春长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美国科学促进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成果。
该成果依据最新的野外考察观测、实验室测试分析、测年断代数据和成果指出:从地质地理学和环境考古学角度考察,吴庆龙等文章当中提供的一系列所谓“黄河上游史前超级大洪水的地质证据”,缺乏有效的地质地理学和环境考古学证据支撑。
黄春长教授研究团队学术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发表
该研究团队就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史前群发性灾难、黄河积石峡大洪水等环境考古学热点问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可以概括为下述三个方面:一是青海喇家遗址内外,覆盖着齐家文化聚落地面和房屋废墟、包裹着多种奇异姿态人类骨骼的红色粘土层,是来自于不远处后山沟谷第三纪红色地层的山洪泥流沉积物;二是黄河上游积石峡古滑坡堰塞湖在5650年前就消失了,其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与毁灭喇家遗址的灾难事件没有关联。没有证据表明黄河上游发生过能够淹没黄河第二级阶地面喇家遗址的特大洪水。三是喇家遗址范围内史前大地震喷水冒砂过程在地层中形成的砂脉和砂质透镜体、暴雨山洪泥流填充地裂缝形成的红色粘土质穿插体,以及沿着黄河河道两侧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沉积物和沉积体,都被当作是黄河上游史前超级大洪水的沉积物,显然是一种误判。
陕西师范大学黄春长教授等在喇家遗址考察现代山洪泥石流灾害
黄春长教授研究团队的这项重要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我国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北部环境敏感带环境变化和人地关系演变,以及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平衡和防灾减灾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责任编辑:薛晓强 审核:刁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