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北大学举办多场内容丰富的讲座,开阔师生视野,丰富师生校园生活。
杨海蛟教授应邀作主题为“推进政治学繁荣发展的几个着力点”的专题报告。
——该校举办“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九十三讲暨“公共管理学术前沿讲座”。2017年3月17日下午,“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九十三讲暨“公共管理学术前沿讲座”在该校太白校区举行。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杨海蛟教授为该校师生作主题为“推进政治学繁荣发展的几个着力点”的专题报告。
杨海蛟在报告中介绍,政治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政治学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加强我国本土政治学理论的构建。他指出,政治学作为经世致用之学,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治国人才。中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需要我们从理论高度进行总结,深入说明中国体制、制度的优势。他认为,我国现有的政治学知识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必须着力加强理论创新、加强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本土化、加强政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扩大学术视野、拓展政治学研究领域、实现政治学方法变革、推动国际学术交流。
Nathaniel Rutter院士应邀为西北大学师生作报告
——该校举办“杨钟健学术讲座”第六十一讲。3月17日,著名冰川学家、古气候学家Nathaniel Rutter院士作客该校“杨钟健学术讲座”第六十一讲,为师生作题为“Is the Younger Dryas a Global Event?”的学术报告。
报告开始前,科技处、人事处相关负责人先后向Nathaniel Rutter院士颁发“杨钟健学术讲座”纪念牌、“西北大学客座教授”聘任证书。
报告会上,Nathaniel Rutter院士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向与会师生介绍了距今最近的一次全球降温事件--新仙女木事件。这一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12800年时,短时间内的大幅降温使得高纬度地区的植物大批死亡。Nathaniel Rutter院士从这一事件的持续时间、全球响应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其背后复杂的机理,对目前已有的解释模型进行了诠释,启发大家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这一事件。
——该校举办《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带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专题学术报告。3月21日下午,由该校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地质学系承办的“导师讲坛”第七十三讲在太白校区伯声报告厅举行。地质学系董云鹏教授应邀作题为《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带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的专题学术报告,全校15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董云鹏教授应邀作《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带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专题报告
学生代表向董云鹏教授赠送了“导师讲坛”主讲人纪念牌。
董云鹏从“十字构造带”的内涵开始,首先介绍了它的组成:东西向的中国中央造山系及南北向的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接着向大家展示了“十字构造带”是我国大陆地形地貌、人文地理、矿产资源、能源、农业等的天然分界,并分析了研究“十字构造带”的科学及现实意义。随后,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央造山系及南北构造带的形成及演化历史。他说,中央造山系由一系列著名造山带组成,自东而西包括了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祁连造山带、阿尔金及西昆仑造山带,并以秦岭及东昆仑造山带为例, 详细介绍并对比了它们的不同构造单元及缝合带,以及造山带长期的俯冲、增生、裂解、碰撞及陆内造山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他还以贺兰山为例,详细介绍了南北构造带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讲座中,董云鹏还就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造山带中微陆块的识别等科学问题与广大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一一作了解答。董云鹏勉励学生做好科研规划,打好基础,坚定信心,不断充实提升自我。
(责任编辑:张亦弛 审核:刁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