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职业技术学院近期在在多项工作中取得佳绩,学院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获评陕西省“平安校园”。近日,在全省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上,该院被省高教工委、省综治办、省公安厅授予陕西省“平安校园”荣誉称号,并颁发荣誉牌匾。
该院自组建成立以来,就致力打造平安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先后获得全市单位内部保卫工作先进集体、市级平安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创建先进单位、经文保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加大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力度,建设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院党委于2016年3月启动了省级“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经过一年扎实认真、卓有成效的努力,创建工作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
一是组织机构健全,统筹领导有力。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党委群团统战工作的副书记、主管后勤保卫工作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各处室、系部负责人为成员的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指导、督促和推动“平安校园”建设各项工作。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督导落实创建工作,由创建办落实专人负责定期对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汇总上报,有效地促进了平安创建工作。建立了群防机制,严格执行值班纪律,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认真整改,师生群防意识不断提高。
二是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规范。制定完善了《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及医疗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重大决策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宿舍管理制度》《值班管理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为安全事件平时牵引应急准备、战时指导应急救援提供了制度保障,增强了应急准备的针对性,提高了应急救援的实效性,安全管理规范有序,2016年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件。
三是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全面防范网络形成。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校园内安装了交通治安卡口装置及减速带,修建装饰了院墙和大门,铺设了学院东大门前和商鞅大道接壤处路面,在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63个,教室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70个,与商洛市邮储银行合作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基本实现了校园安全防范无死角,校园安全防范网络初步形成,为师生安全稳定学习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四是学生安全教育扎实开展,校园环境安全稳定。通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建立普法基地,开展普法教育,扩大宣传引领,增强素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弘扬正气树立典型等具体做法,学生的安全意识不断加强,思想道德素养不断提升,遵法守法意识不断增强,校园安全和谐稳定。
五是构建“四联动、四促进”良好格局,全年未发生大的安全事件。坚持平安校园创建与党建工作联动开展,促进创建工作在学院事业发展中的保驾护航作用;坚持平安校园创建与年度重点工作联动开展,促进创建工作在学院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中的保障推动作用;坚持平安校园创建与各项整改工作联动开展,促进创建工作在各项整改任务落实中的杠杆助推作用;坚持平安校园创建与各部门工作联动,促进创建工作与部门工作双丰收,校园和谐稳定,为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取得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与部门工作的双突破,双推进。
——被评为商洛2016年度中国好人线索推荐工作先进集体。2016年,该院将向“中国好人榜”推荐好人线索作为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汇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一项重要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安排,对各部门进行了任务分配,并由宣传科对推荐工作作了集中培训。各部门按照工作要求,积极响应、广泛动员,很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全年共成功推荐线索1000余条,在商洛市各单位中名列前茅,并在推荐工作中通过对身边好人善行义举的挖掘和推荐,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向先进看齐,向优秀学习的良好风气,有力推进了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学院健康向上、文明和谐优良风气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在近日召开的商洛全市宣传部长工作会上,该院与山阳县文明委、柞水县文明委、市教育局、卫计局、农业局被表彰为商洛2016年度中国好人线索推荐工作先进集体,并获得荣誉牌匾。
——获得“慈善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该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被陕西省慈善协会评为2016年度“慈善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省慈善协会于3月4日在省政府综合楼四楼会议室召开了2017年慈善志愿服务总结表彰暨“3·5”志愿服务活动周动员部署大会,为该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牌。
2016年,该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教职工的帮助与支持下,以大学生思想引领为重点,以志愿服务为龙头,以阳光行动为统揽,坚持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原则,积极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促进我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该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在深化志愿服务内涵、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扩大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机制等方面不断加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彰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爱、和谐共存的理念,为建设和谐校园作出新的贡献。(文/张涛)
(责任编辑:张亦弛 审核:刁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