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杭衢牵手 搭台招凤

时间:2017-12-08来源:浙江在线

当今世界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日,我省印发《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进一步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面对“硝烟弥漫”的人才争夺战,地处偏远的城市和地区该如何“出手”?又凭什么抢占先机?近年来,位于浙江西部的衢州另辟蹊径,跨区域建设“人才飞地”,搭台借势借人才,探索出“工作生活在外地、服务贡献为本地”的全新模式。

40多分钟,杭衢两地点对点直达!最近,一则关于杭衢高铁规划线路敲定的消息刷屏朋友圈,也让选择在衢州海创园创业的冯方颇为振奋。

“杭衢同城化近在眼前,我们的医疗设备生产线也快落户衢州了。”站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衢州海创园4号楼9楼巨大的落地玻璃前远眺,这位年仅32岁的浙江纽顿医疗器械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信心满满。

人才“工作生活在杭州、创业贡献为衢州”,企业“研发在杭州、创业为衢州”,这是冯方和他的“纽顿”期待的未来发展状态,也是衢州异地建设海创园的目的所在。

日前,记者来到这个全省首个跨行政区建设的创业园区时,巨大的蓝色落地玻璃外墙把园区衬托得格外显眼,而楼顶“衢时代”的招牌也透着自信:开园一年半来,衢州海创园招商引资项目124个,柔性引进“千人计划”专家、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410多名,新增填补国内空白高新技术成果10多项。这种被称为“人才飞地”的异地搭建众创空间,正成为衢州等地谋划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战场”。

借力吸引项目

人才在哪里

我们就去哪

经过一年多的孵化,导流回衢投厂的浙江科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始为当地创造税收和就业,而其在海创园建成的研发基地,将继续作为“智库”,为公司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专注智能服务型机器人的仁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衢州完成公司注册后,正加快准备在衢投产的步伐……

大城市种下“研发种子”,小城市收获“实业果实”,如今,这样的故事在衢州海创园里不断被提及,成为衢州打造“高新产业飞地、高端人才驿站”的生动演绎。

其实,就在几年前,衢州也曾和许多二三线城市一样,为吸引优质项目不得不远赴大城市,使出“十八般武艺”招商。

在北上广深,不少地方甚至派出招商团队常年驻扎,然而结果经常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障碍是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离不开大城市的资源,很难招引回来。”一位人才办工作人员感慨。

走过初创阶段的“纽顿”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虽然手握世界领先的植入性神经刺激器技术,但当年北京过来的10余人技术团队,最后一个都没留住。”冯方告诉记者,“在一个环境优越、配套成熟、有想象空间的地方,无疑更有利于招聘到优秀人才。”

如何破局?“人才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服务。”2012年5月,衢州提出跨区域在杭州建设海创园的设想。这一想法很快落地,2016年4月,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的衢州海创园正式开园。两百米远就是阿里巴巴总部,一街之隔便是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在这个国家级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有了一席之地的衢州,终于可以在杭州借势借力。

许多入驻园区的企业因此快速发展。2016年11月入驻的“纽顿”,目前已获得天使基金3200万元,正在启动B轮融资,公司研发团队已有27人,其中留美学者和硕士及以上人才共10人。

高端人才的不断引入,使得企业有了更大提升空间。开园没多久就入驻的杭州优橙科技有限公司,去年11月就在武汉上线了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智慧停车系统。负责人吴伟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与江山市初步对接,有望将智能停车平台带到江山。他坦言,看中这里,是因为一边是人才和资本的高度聚合,一边有着产业落地的广阔空间。

据悉,在衢州海创园,研发总部入驻这里可享受杭州的“同城待遇”,而产业落地衢州又可享受衢州优惠政策。

一座海创园,犹如一个智力、项目、资源的集聚体。目前,衢州海创园已经集聚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

打破政府包办

项目好不好

市场说了算

路演大厅、公共会议室、创业咖啡馆……记者发现,海创园为创业者现场办公及项目推介提供的便利随处可见。

“我们当时选择这里,就是看重他们对创业企业的服务。”舍弃周边丰厚的入园优惠,却执意入驻不免租金的海创园,杭州牛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EO高春龙透露,入驻的很大原因是中意银江集团的招商服务,“第一次听不懂,第二次能搭上话,第三次能互动提问,可见银江的服务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他们在努力理解我们这个行业,这很关键。”

高春龙提及的银江集团,正是衢州海创园创新性采用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的合作方。

“项目好不好、人才优不优,得让市场说了算。”衢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这背后,是衢州海创园改变以往由政府一手包办运营,采用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的新模式,体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由银江集团和衢海百川两大运营商负责运营,真正让市场选项目、选人才。

相比于运营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见长的银江,衢海百川背靠中国领先的股权投资市场专业服务机构——投中集团,在资本领域有着非常丰厚的资源。“海创园正在成为对接基金公司与科技型企业的一个平台,一边连接人才与资源,一边连接衢州与项目,资本成为中间的核心纽带。”衢海百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晓振说,“我们希望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入驻海创园的基金类注册企业超100家、资产规模达200亿元的目标,形成基金产业的集聚效应,使资本成为衢州的产业引擎。”

换句话说,在不久的将来,由衢海百川运营的4号楼会形成一个微缩版的“基金小镇”,通过基金寻找项目,进行项目融资,然后通过资本的力量去培育项目,引流至衢州落地,最终通过资本来实现产业的带动。

对此,冯方深有体会:“对于企业来说,牵手基金公司,无异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纽顿”经过前期严格的市场、团队、人员、机制等全方位筛选后,就进入了以医疗投资见长的海邦基金的视野,并最终获得天使投资。这笔投资让公司的科研产品转入临床试验,使之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成为可能。

而对于衢州海创园来说,要做的并非只是通过一个个基金公司,将一批有潜力的公司引入园区这么简单。通过资本带动实现项目落地衢州,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与政府增收,是当初在杭州建立海创园的更主要目的所在。

“我们用两个主体、竞争合作、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制定10年运营考核指标,分3个大项8小类指标进行考核,有效激发了两个市场主体的活力,实现良性竞争、协作配合,切实提高引才效果。”杭州衢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代表衢州政府负责对两家运营商管理,其副总徐蕾告诉记者,运营一年半来,园区共引进入园产业类、基金投资类等项目120多个。

打通政策壁垒

“飞地”来助力

人才飞更高

拆掉围墙满眼春。杭州未来科技城衢州海创园初尝甜头后,衢州又先后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人才富集地建立了多处“人才飞地”。

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园就是复制这一经验做法的成果,目前园区已入驻生物医药孵化企业11家,集聚海外高端人才30多名,其中“国千人才”1人、“省千人才”4人,引进硕士博士60余人。

在“人才飞地”飞速发展的同时,这样一种模式如何“飞”得更高,也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衢州海创园是杭州市“让利”于衢州的结果。“根据协议,入驻衢州海创园的企业、个人所缴纳的税收,由余杭区全额返还衢州市财政,并给予入驻衢州海创园的企业‘同城同待遇’,享受余杭区人才、项目、金融等政策,还为海创园入驻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便利……”徐蕾告诉记者。

不过,记者在园区企业走访发现,不少员工还希望能进一步打通政策壁垒,比如让园区人才能够享受杭州市民待遇。“现在这块还没有完全打通,医保和社保缴费地和工作地的不一致,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杭州牛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一位员工告诉记者。

也正是这些诉求的存在,最近,衢州市国资委与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准备打造杭州和衢州山海协作的升级版——衢州海创园联合管委会,通过打通政策后台,让入驻衢州海创园的企业不仅享受衢州人才新政,也同样享受未来科技城的优惠政策,更为园区企业日常沟通建立另一套良性机制。

“只有软硬件环境好了、渠道通畅了,人才才能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持续关注并逐个解决。”衢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飞地’的形成,与要素流动的隔离和阻碍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过去各种要素是良性运转的,‘飞地’与其他地方就不会出现发展的断裂带。”在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许为民看来,产业的转移与承接,本身就是一个要素集聚的过程,只有打破了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才能形成要素的集聚功能。

许为民建议,创新“飞地”的合作机制,核心是要理顺“飞地”各方的管理体制,解决好GDP统计协调、不同区域利益分配、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财政税收分配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性问题,为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延伸阅读:各地如何巧借 “飞地”聚人才

传统产业比重高、技术创新实力弱、人才流动趋向大中城市……如今,许多城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都遇到了相似的问题。如何破解高端人才难引难留的困局?记者发现,省内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多种途径的探索实践,而打造异地聚才的“人才飞地”,成为其中一条有效路径。

慈溪

满足项目不同阶段需求

“公司刚在慈溪落户时没能留住从北京来的技术团队,现在有了杭州的这个‘飞地’,我们的难题也解决了。”说这话的是赫曼科技的负责人。目前,他们的技术团队正在位于杭州滨江区滨盛路1776号的华联星光时代大厦的“飞地”众创园区内办公。

借脑研发、柔性用才是慈溪创立“飞地”的初衷。为实现轻资产、低成本、市场化的建设运行要求,慈溪采用政企合作的委托租赁模式,由市政府主导,委托浙大网新的子公司杭州网新睿研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作为“飞地”运营商,统一租赁商务楼宇,代理开展招商引智,受托对接人才及研发需求。

记者了解到,慈溪通过整合政府、社会资源,在“飞地”众创空间建立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满足入驻项目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飞地”优先保障慈溪企业研发团队,积极招引市外创新企业,注重招引与慈溪产业耦合度高、对智能生态贡献度大的科创企业,促使企业将更多业务转向慈溪。目前,新海科技、宁波祈禧、健仕科技等15家市内企业在杭组建的研发型团队已入驻园区,5家市外创新企业等待入园,近400名在杭研发人员汇聚于此。

长兴

创业者在哪创业园建哪

不久前,位于杭州西湖科技园内的浙江氢途科技有限公司,拿到了一笔2000万元的融资,给这家孵化企业注入了一股新动力,一举签下了3000平方米的厂房,目前进入试生产。

新厂房的选址不在杭州,而是位于长兴县的吕山乡。原来,氢途科技办公所在的“Uni·科创森林”大楼是长兴跨越行政区划在杭州打造的一个“飞地”众创空间。现在,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长兴县又新租了18000多平方米的场地,壮大长兴在杭州谋划的这个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战场。

既然好项目、好团队扎堆大城市,为何不干脆在大城市建立孵化器,待好项目孵化成熟后再落地长兴进行产业化发展?为此,长兴一改“创业园在哪里,创业者去哪里”的传统理念,提出了“创业者在哪,创业园就去哪里”的“飞地”模式,依托浙江大学等高校、园区以及各投资机构的支持,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出台租金返还奖励等政策,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据悉,从去年6月至今,已有13个项目入驻浙大紫金港校区旁的“飞地”园内,100多名来自高校、研究院所的高端人才在大楼内办公。

新昌

进驻企业仅付三成房租

一款在新昌生产的智能健康椅,研发部门却在杭州滨江。这项有效破解成长型企业引才留才难的举措,得益于新昌在杭设立的“飞地型”研发大楼。

2015年,新昌创新方式,通过省市联动,在杭州滨江设立新昌研发大楼,面积3000多平方米。

据悉,进驻大楼的企业能享受到十分优惠的政策,自己只需承担三分之一房租,剩下的房租由新昌和滨江区各分担三分之一,此举以鼓励中小企业将研发中心外设,做到平时科研人员在杭州上班,而研发成果则在新昌落地。“陀曼智造”在滨江设立研发基地后,就有效破解了信息化和数字化人才引进难题,其中针对办公室人群开发的多功能智能健康椅市场前景良好。

有了滨江一期“飞地型”新昌研发中心成功经验后,位于紫金众创小镇的第二期独立核算的“飞地型”新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也正在筹建中,该基地总面积有5000平方米,入驻科研人员将享受西湖区的相关政策。目前,县政府已经与浙江大学签订协议,不少科技企业也达成入驻意向,预计12月底即可全面入驻。

景宁

全程提供店小二式服务

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长期以来,工业基础相对薄弱。2009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在丽水经济开发区设立丽景民族工业园,一块4平方公里的“飞地”,承载起景宁畲族自治县工业跨越追赶的新梦想。

8年来,这块“飞地”从一块杂草丛生的荒郊野地变成了一片初具雏形的投资热土,截至今年10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15.2亿元,形成了4300亩有效用地。已入园商贸企业有7家,实体企业有17家,累计实现工业产值9.53亿元,完成企业投资18.1亿元,实现税收收入2.55亿元。

“飞地”成功打开当地工业发展突破口,招商引资成为园区推介投资优势、吸引项目落地的重要工作。今年,丽景园组建了7支精准招商小分队,由县领导带队,前往上海、北京、深圳、温州等地,精准对接各地客商,累计外出招商260余人次,有效对接客商80余次。同时还成立“携企服企振企”领导小组,下设破解企业难题攻坚小组、新入园企业服务工作小组等,将“畲乡服务企业直通车”开进园区,全程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量身定制“个性化”套餐,实现“一站式”办证。(记者 吴勇 通讯员 邵莹 张泽民 俞临新 陈伊言)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