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引聚人才蓄积锦州发展新动能

时间:2017-09-19来源:辽宁日报

核心提示

新形势,新常态,面广量大的各类人才是锦州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优化的人力资源成为“五个锦州”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锦州市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以实施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外联内聚,引育并举,以开放的引进政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完善的党管人才机制,吸引大批人才齐聚锦州。

今年,锦州正式开启先导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加紧构建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打造政策惠才、平台聚才、产业引才、金融助才、开放纳才、服务留才“六位一体”人才发展体系,以开放环境和创新政策引才聚才用才育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提升创新理念 广开进贤之路打造人才高地

“经国治邦,人才为急。”经济发展,关键在人才。一名优秀人才,就能聚集一个创新团队,就能培育一个创新企业,带动一个创新产业,打开一片全新天地。

锦州市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以锦州市委书记为班长的市委、市政府,把“人才强市”战略提升一个新高度,进一步强化和践行“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强人才就是强实力,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发展优势、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理念。为此,锦州市推出的户籍新政、人才新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透露着锦州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诚意。锦州打造的人才高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在7月25日锦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锦州市委提出要全面抓好“三个建设”扎实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为此,锦州市不断提升创新平台,下决心建设了大学科技园,全力推动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申报建设工作,深入推进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同时,锦州市委还要求全市各级党政机关筑牢为人才服务就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创新人才公共服务的机制体制和方式,大力拓宽服务领域,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细致、高效的服务,为人才在锦州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如何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在锦州,每一名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都是人才工作的“服务人员”,负责联系服务在锦工作的“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人才,协调解决专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从今年年初至今,锦州已引进万人计划专家1名,长江学者2名。引进培育硕士以上创新创业团队14个,其中签约院士创新团队2个,签约长江学者层次团队4个,博士层次人才注册企业6个,硕士层次人才注册企业2个。另外,与锦州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创新人才团队还有14个,其中诺贝尔奖得主团队1个,院士团队3个。人才队伍的高速增长,令锦州打造辽西区域人才高地的目标取得初步成果。

上下齐抓共管 统筹联动依托党建盘活人才

人才蔚则事业兴。为抓好人才工作,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今年以来锦州市委多次召开人才专题会议并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并出台《锦州市市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关于建立健全党委(党组)人才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对全市人才工作的领导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考核体系进行全面理顺和规范。形成“上下联动、地企联动、部门联动”的引才育才用才工作合力,推动人才工作“量质齐升”。

锦州以“党建+”为依托,发挥党委(党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推进人才事业发展的合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锦州市委除了在“人、财、物”上加大投入外,特别注重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开展人才关爱服务活动,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注重密切与人才的思想联系,让人才的功效最大化。锦州市的绝活是“按单点菜”,深挖地区发展所需人才,把握人才需求关,结合自身实际,立足本土、立足发展、立足需求,对人才队伍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和预测;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体系,以需求为导向,缺什么育什么、需什么引什么,合理制定人才工作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蓝图。

另外,锦州市还加强了育人、引人、留人、用人、管人政策落实和指导,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和保障等制度,为人才改革做好了政策制定、思想引导和后勤保障服务。

完善政策体系 创新人才机制助力产业发展

在锦州城市研究院的实验室内,“长江学者”张毓教授每天都与团队成员研究科研项目,并进行指导。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张毓教授在肿瘤的免疫治疗和抗转移领域取得了多项研发成果。在来锦州前,曾有全国数十个单位邀他加盟,但是张毓有自己的选择标准。“选择锦州,我看准的是这里尊重人才的氛围和引进人才的决心。”

引进像张毓教授这样的“长江学者”,是锦州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强力注脚。

近年来,围绕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锦州市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共锦州市委 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引进培育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区域人才政策,导向激励作用显现。

特别是《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六大方面26条人才政策,构建了政策惠才、平台聚才、产业引才、金融助才、开放纳才、服务留才“六位一体”人才发展体系,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方面下“真功夫”,实现了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这26条政策无论是含金量、覆盖面,还是政策的可操作性、创新性,所体现的是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望和对人才的保障,特别让人感动。”锦州松山新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负责人刘先生这样说。

另外,锦州还对新认定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每家给予20万元科研补助,近两年来对中小企业累计补助科研资金580万元。锦州还积极帮助创业人才最大限度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及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2016年在锦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累计享受所得税减免1.65亿元。

良好的政策环境,令在锦州地区创业就业的人才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阳光能源在锦州人才政策条件的支持下,对企业研发团队进行了升级,在科研人员充足的情况下,企业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1项,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4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今年也借助锦州人才政策的“东风”,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研发出数项专利技术,今年已实现营业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27%。

搭建人才平台 用项目实现人才“磁场效应”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完善人才政策的同时,锦州搭建了门类齐全的人才平台,成就人才事业的“大舞台”。

锦州拥有广阔的海湾、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卤水资源,但是如何将其利用起来一直是一个难题。今年7月29日,郑绵平院士工作站正式入驻锦州,利用锦州的海岸资源研发盐湖生物资源新技术、新工艺,培育新产业,走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郑绵平院士带领下,锦州市高校和该行业的许多精英也进入工作站。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年来,锦州市通过设立两院院士工作站、与国内顶尖高校进行市校、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超强大脑”,破解引智难题。并以此为契机,锦州市围绕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光伏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强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推进了科技创新基地、企业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截至目前,锦州市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成立院士工作站6个;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7家,其中省级24家、市级5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7家;省级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3个,其中省级联盟5个。

锦州在IT产业、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光伏等优势科技创新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辽西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高地,不断增强人才的“磁场效应”。9月8日,锦州大学科技园正式开园,华为辽宁大区(锦州)云计算中心、生物技术处置有机废弃物、医学检验实验室、高精度质量流量计研发等项目纷纷落户。“华为将把锦州的云计算中心和产业园打造成东北核心的产业基地,使其成为东北乃至全国新产业新业态的亮点,锦州大学科技园将成为锦州的科技‘中关村’,将有大批高端人才汇聚于此。”华为公司云业务部副总裁王彤说。(记者 高华庚)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