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以培养崇实求新精神作为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纵向平台打造与横向模式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效。
——纵向:打造“阶梯式”实践平台,保障育人之“实”。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确定分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模块,为从低到高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了定制化项目,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第一阶梯是“励志起航—优秀学子回访母校”。每年寒暑假在低年级学生中组建近百支实践团队,分赴全国各地千余所中学开展优秀学子回访母校活动,向高中学弟学妹介绍自己学习经验,激励其志存高远,努力学习。至今已经有600多个团队,5000余名大学生,走访3000余所中学,涉及中学生20余万人,中学教师4000余人。第二阶梯是“调研山东—引导学子观察社会”。针对中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展“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关注社会热点,了解民生百态,不断增强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活动开展7年来,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累计15000余名山大学子,140多支调研团队利用假期走进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社区家庭。第三阶梯是“博士实践团—高端人才回报社会”。每年假期组建一批专业知识精湛、阅历丰富的博士团队,面向对口企业开展名师讲座、专家培训、项目嫁接、科技服务等实践活动,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回报社会。
——横向:创新“自助式”实践模式,保障育人之“新”。为学生量身定制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和综合素质拓展三大类实践模块,涵盖专题调研、社会调查、支农支教、培训指导、创新实践、创业实践、科普宣传、科技指导、科研攻关、课题合作、政策宣讲、文化传播、帮残助困、法律援助、医卫服务等十五项内容,通过实施三个“一”工程,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要求。一种经历,即学生至少经历“第二校园学习”、“海外学习”和“社会经历”中的一种,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境开展实践活动。一个载体,即校、院两级在农村基层、街道社区和企业生产一线建立广泛的实践基地。截至目前,已建立各类学生实践基地400余处,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更稳固的载体。一项活动,即引导学生总结凝练实践中的成长和收获,每学年开学伊始组织“小树林文化论坛—实践归来话成长”交流活动,分享实践中的所思、所感、所获。2013年学校将优秀成果集结成册,出版《实践归来话成长》,荣获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覆盖: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保障育人之“全”。一是将社会实践纳入本科生必修课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学生100%参与。实行学分制,将社会实践与形势政策课合并更名为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作为一至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记3个学分,其中社会实践占50%。在考核方面,对社会实践的考核程序、等级、活动时间的计算、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登记表的写实性填写甚至抽查回访等做出详尽严格要求,强化对考核结果的实际运用,将其与学生评奖评优挂钩,考核达不到规定标准,将一票否决,凡实践报告弄虚作假或抄袭均按考试作弊处理。二是将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遵循与人格培育相结合、专业学习相结合、与了解和解决热点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原则,鼓励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确保全覆盖。(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