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理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强调抓实、抓细、抓小、抓协同,努力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协同推进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理论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协同。聚焦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统筹安排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素质教育院本特色课程,使课程在相融互促中产生1+1+1+1>4的效果。实施浸润式思想教育,发挥专业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坚持导学习、导创新、导思想、导人生、导心理、导生活并重,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传授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渠道作用,以高水平学术理论、贴近社会生活的生动案例、探究式教学活动等聚焦解决学生思想和现实问题,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感染力。重新界定素质教育内涵,承担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推进高校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编写素质教育教材(一套四本,包括《大学生科学技术通论》《中西文化概论》《大学生职业素养与人生规划》《经典选读》,其中《大学生科学技术通论》《中西文化概论》被列为四川省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成立素质教育课程教研中心,开设4门素质教育院本特色课程,建立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互动机制基本成型。“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及实施”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等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已经进入课堂,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展开。
课内与课外实践育人相协同。在第一课堂上,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素质教育院本课程实践必修课程,依托中国农民工博物馆、贺麟故居博物馆、金堂县革命烈士陵园、四川省书法艺术社科普及基地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近年来,学讲话、读经典、唱红歌、讲故事、传箴言蔚然成风,学生精气神得到极大提振。在第二课堂上,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成立了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建成功能齐备的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与属地政府联合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工作站”“大学生众创空间”,引导和帮助学生把创新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把创意变为现实,把作业变作品、把作品变产品。在第三课堂上,设置实践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近年来,学校社会实践工作多次受到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四川省委、共青团成都市委通报表彰。今年,共青团中央、共青团成都市委授予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称号。
网上与网下思想引领相协同。注重利用数字资源加强思想教育和思想引领,在校园门户网站设置了思政专区,建立了“政工在线”“学工在线”“共青团在线”等网络平台,通过新媒体矩阵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宣传活动,不断拓展“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学校党委于2015年9月启动实施“互联网+微党课”项目,已录制、发布9期微党课视频,线上线下的播放次数超过30000次。“互联网+微党课”项目受到省委教育工委肯定,4期微党课入围全国高校“两学一做”风采展示。校团委官方微博@文理青年发布的信息多次被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署名转发。坚持以“爱国荣校、修德立身”为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近年来,贯穿第一学年的新生入学教育,贯穿毕业学年的毕业生教育,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的先进班集体、示范寝室、示范学生社团创建活动,已成功举办13届的科技文化博览节等产生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越来越强,已开展的微电影创作、故事汇、经典话剧和校园情景剧展演等30余项活动赢得学生广泛参与,与省教育厅、省语委、省文明办联合举办的四川省“中国100幅经典书画进校园巡展”活动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大力实施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推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建设,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走进学生思想、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生活的制度化引导管理机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危机预警与干预“五级网络”“四级平台”,在思想引导、学业辅导、行为督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向导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辅导员林丽玥今年获第五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三赛区复赛三等奖、第四届四川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
维护安全稳定与加强学生管理服务相协同。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包保责任制、安全稳定零报告、安全检查、值班巡查、家校联系等管理制度。对学习困难学生、生活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肢体残疾学生、患病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经常违纪学生实施精准结对帮扶。已有4名肢体残疾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业并谋得工作,目前仍有两名肢体残疾学生在校就读。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实施资助育人“1+4”行动计划,开展诚信、励志、感恩教育,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了助人与育人有机结合。每年有十余项国家和校内奖助学金让近70%学生受益,从未有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今年10月,学校邀请四川省残疾人艺术团进校举行特殊艺术励志主题演出《生命阳光》,广大师生被残疾人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敬业精神所感染,汇聚起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文理实践的最大正能量。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协同。坚持问题导向,依托相关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等成果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今年,成立了学校社科联,并成为省社科联接纳的第二家民办高校团体会员。近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20余项,产出成果6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