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资讯 >

博士聚东莞 产业添动力

时间:2017-08-29来源:南方日报

在东莞倍增试点企业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一台机器正模拟飞机发动机的薄壁圆盘高速运转,一款微小圆柱形传感器只需稍稍靠近,便能非接触式准确测量出其厚度,实现加工检测一体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这款变频式传感器的设计、研发是由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海归博士、现任思谷智能首席研发工程师王东海负责。

王东海是东莞市第六批引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也是推动东莞转型升级的“博士军团”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东莞正不断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加大倍增试点企业骨干人才的补助力度等政策,让广大高端人才在东莞创新创业、实现个人价值,点燃东莞创新驱动的引擎,实现共赢发展。

一个地区的人才结构好比金字塔,处于塔尖的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这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愿意落户东莞,他们的到来为东莞的产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他们与东莞之间会产生何种化学反应?本期,我们试图了解他们和东莞擦出的新火花。

博士们带来的前沿技术

在封闭的房间里,即使信号极度微弱,装有传感产品的机器人都能准确探测到精准方位,在其“脑袋”里形成全新的位置地图,并进行室内定位……这是由王东海团队通过传感技术、磁导航技术与定位算法相结合研发出来的“室内磁导航定位系统”。

“回国后,我发现国内尚没有一项技术可以应用在室内弱信号场景,可预见这其中蕴含着无限商机和发展空间,于是我运用在国外学习到的技术和算法,把它们融合到产品研发中。”王东海说:“在研发的一年时间里,公司创造条件让我带领整个团队昼夜不分地研究,不断地试验新的算法,仅代码就写了近10万行。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被我们研发出来了。”

王东海谈道:“如今这项技术已趋于成熟,研发出的产品也相当稳定了,可以运用在机器人定位等领域。最近公司也在计划将该产品实现产业化。”

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智能制造市场的背景下,国外企业掌握和垄断了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由于国内设备在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瓶颈,华为、OPPO、vivo等都会大规模采用国外设备。但是思谷智能的王东海及其团队却在东莞实现了另一种突破,通过创新发展,让高大上的技术跟东莞的产业联姻,王东海及其团队研发出了“接地气”的产品。

“激光是世界上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我被它的魅力所吸引。”法国归国博士、现任正业科技激光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的肖磊说,如何将高大上的激光技术和东莞智能装备更好地融合起来,是他们团队不断奋斗的目标。

在倍增试点企业正业科技的展厅里,形状各异的半导体、手机外壳、金属工艺品、柔性产品等摆放在玻璃柜里。这些都是通过激光技术“雕刻”出来的产品。

一个通过激光技术“雕刻”在电路板上的二维码,虽然只有指甲的十分之一大小,但是其纹路清晰可见。扫码枪扫一扫二维码,读取的数据传输到自动化生产的MES或ERP系统,就可以回溯到产品的来源,包括产地、工序、物流等要素。

“这个二维码还可以应用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不仅能收集机器人运作的数据,还可以追溯到每个工序的数据,通过激光工艺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制造,这样的应用才是真正的‘智能制造2025’。”在肖磊看来,激光和智能装备的应用好比做衣服,以前的手工制造好比传统的针线缝纫,自动化生产线犹如缝纫机,而激光技术相当于机器“绣花”。“激光技术是产业链当中尖端技术之一,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起来,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何迎合市场需求,将高大上的激光技术定制在产品里,也是肖磊及其团队日夜研发、攻坚克难的目标。“一周我试过3天晚上通宵工作,客户的满意是我们的追求,就算是加班加点,也要完成工作任务。”肖磊说。

以芯片上的半导体产品研发为例,最小的尺寸仅有圆珠笔头的四分之一,在客户的要求下,肖磊及其团队研发出的产品的激光切割线宽小于20微米,其精密度比传统的生产工具高出5倍。

在莞圆梦“产业化”

“我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从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留学生、海归博士到博士后,从中学教师到正业科技激光中心主任。”肖磊说,无论变换着何种角色,从乡村走到大城市,再走到法国,其对“光学”的兴趣和热情有增无减。

肖磊于2008年赴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继续从事球微腔激光器技术的博士论文工作,在法国实验室首次使用两根半熔锥光纤耦合稀土掺杂球微腔,成功拍频观测到产生光微波信号,该研发在信号探测或传感器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在肖磊看来,实现产业化才是科研的根本。这些激光技术具有前沿性,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自从加入正业科技以来,肖磊负责组建激光创新团队,先后创建了激光精密切割实验室、超快激光应用实验室等,依托实验室研发平台,开展工业激光加工制造前沿技术及高端激光精密加工装备制造技术的研发,并创立“正业激光PIL”品牌,从事激光工艺、激光装备制造、自动化智能装备等技术及产业化的研究。

激光及相关应用产品约占正业科技业务板块的四分之一。得益于该技术的应用,企业的业绩获得高速增长。据正业科技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374.3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24%;实现营业利润9031.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9.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71.2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9.64%。

与肖磊“归国”发展不同的是,王东海回国源于其博士导师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教授李国民。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东海得知李国民参与创办了以新型感知技术为核心的思谷智能,专门从事智能制造感知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这是产学研协同发展的一种创新路径。

与李国民的一番谈话,改变了王东海的想法,从美国回到国内,来到东莞松山湖。“在美国,科研等实验环境很好,但是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是做出产品,为社会解决问题,如果只是在实验室里多写几篇论文,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搞科研的人经常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探索未知”,这需要他们练就一个很强的本领,就是“看得见未来”,至少“看得见未来的方向”。王东海觉得看见了自己在美国的“未来”——上面有一层触手可及的“天花板”。

王东海发现,作为在美国的异乡人,其创业的体制、创业的环境都不太具备,将科研技术产业化的需求并不旺盛。一是,在美国没有属于自己的大科学装置平台;二是,没有思谷智能提供如今这么兵强马壮的团队,无法想象在美国再往前走一步是什么样;三是,思谷智能作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案例,为自己的科研作品转化为商业产品提供了丰富经验。

“相反,在国内有广阔的应用需求,尤其东莞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以前的投资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正引领东莞的产业发展,正需要大量的前沿科研成果导入产业。这是我们海归博士大显身手的机会。”王东海说。

市场广阔吸引高端人才

“倍增试点企业骨干人才的资助申报启动,符合条件的人才不仅每月能领到2000元的住房补贴,还有机会领到最高百万元的骨干人才地方贡献奖励。”这是东莞日前出台的对高端人才的资金补助政策。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以加工制造业发家的“世界工厂”,东莞一方面在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比如制鞋、制衣等行业,另一方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新的经济增长极。在这个过程中,高端人才的建设是最为关键的“核动力”。

据东莞市人力资源局统计,目前,东莞人才总量已突破130万,各类高端人才数量位于全省前列,其中高层次人才数量累计达到7.8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一直稳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今年新增3名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累计6名);新增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累计29名)。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累计达到69家,位居全省第四。

眼下,东莞正不断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多种方式招引人才。除了资金补贴外,“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每年都会来东莞驻点工作,44名博士组成的“博士军团”共梳理分析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77项,多名驻点博士与东莞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可见,东莞对博士的吸引力逐渐凸显。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雷博士毕业后意向到易事特当博士后;巨冈机械工业与西安交通大学杨磊、靳文平两名博士所在的机械学院建立合作关系。东莞中子科技、广东正业科技、国云科技、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都意向继续与驻点的博士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思谷智能相关负责人认为,博士们陆续来莞创新创业的原因,首先是东莞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一批龙头企业用户,有利于先进技术落地和产业化;其次,东莞推出的宽松产业政策和“一事一议”的服务环境,适合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再次,创新型企业不拘泥于太多的条条框框,机制灵活,能够为真正活跃在产业技术前沿的人才提供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撑。

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亮说,完善的创新产业链条、政府宽松的政策服务,这些对吸引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东莞广阔的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吸引高端人才进来,比较适合年轻人在此创新创业,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看来,深圳、广州等一线大城市人才较为饱满,而毗邻的东莞,高端人才较为稀缺。如今正值东莞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博士集聚东莞,既可以推动东莞转型,又可以推动东莞人才升级。(记者 叶永茵)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