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提升郑州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郑州市、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科技人才高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布署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着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完善体系、整合资源,以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郑州高新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区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是:依托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以及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围绕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大力引进、培养我区紧缺急需的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确立区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打造在河南省具有影响力的海内外一流人才聚集地,逐步建成中部地区人才高地。具体目标是:人才规模总量从现在的4万人增加到8万人,经市级以上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创新团队达到60个,科技领军人才50人,全区科技创新骨干人才达到2000人,培养储备5000人的科技人才后备队伍。力争到2020年入选国家、省“千(百)人计划”30人。
(三)总体布署
着力实施“四个优先”。一是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拓宽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人才投入渠道,实现人才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二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着重盘活现有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提高人才质量,创新人才开发培养模式,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三是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作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做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用当其任、用当其才。四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围绕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着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
二、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着力培养开发高层次人才
发展目标:围绕河南省、郑州市以及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着力在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等领域,吸纳、集聚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到2020年,具有博士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数量达到5000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领军型人才达到50人。力争组建博士后工作站15个,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30个,建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00家。
主要措施:大力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院士专家引进工程。依托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院士工作站和各类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并不断完善高新区现有孵化体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研发机构、十大园区等科技创新载体作用,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立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力度,实施博士后引进工程。制定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特殊津贴专家选拔管理办法,实施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工程。继续做好郑州市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评选、服务和管理工作。大力培养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选。
(二)优先引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人才
发展目标: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对紧缺人才需求,到2020年,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优先培养引进150名左右能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发展瓶颈的紧缺型高素质人才。在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的专门人才4000人左右。
主要措施:建立重点领域人才开发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人才发展规划的统筹指导。开展重点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紧缺人才岗位需求信息,制定引进计划。畅通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政府重点扶持、政策倾斜。建立以企(事)业为主体、高校为基础、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高新区实际,加强与境外和国内大专院校等培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在区内积极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各类人才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创新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职称评审、成果转化、收入分配奖励激励办法。
(三)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班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科级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90%以上,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优化,总量从严控制。
主要措施:继续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领导干部读书竞赛活动,建立健全述学、评学、考学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郑州高新区干部绩效考核试行办法》,形成以优先条件为导向、绩效考核为基础、平时考察为补充、素能测试为手段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完善在一线工作中培养、选拔、使用干部管理办法,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贯彻落实干部监督四项制度,加强关键岗位干部重点管理。有计划地安排优秀后备干部到一线艰苦岗位挂职锻炼,着重培养选拔优秀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
(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培养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着力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000人,培养3-5名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家、5-10名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家。
主要措施: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和职业经理人高端培训工程,加快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市场化建设。建立科学的企业职业经理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企业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完善企业职业经理人才库,逐步实现职业经理人信息共享。大力发展经理人才评价中心、猎头公司等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评价机构,规范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拓宽引才渠道,以项目为纽带,采取咨询、讲学、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落实好人才引进政策,切实为引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解决好户籍关系、子女就学、住房等实际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
主要措施:加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建立高端人才库,引进和储备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高端人才,重点是两院院士、国家级专家、留学归国博士、“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逐步建立团体推荐、企业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领军人才遴选制度。鼓励领军人才打破所有制和身份限制,聘用“柔性流动”人员和科技兼职人员,自主组建团队。完善奖励机制,设立“技术创新带头人”奖项,对为高新区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奖励。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采取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制定创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一线有序流动。
(六)高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建设规模相当、技艺精湛、结构合理,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3000人。
主要措施: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大型骨干企业、职技培训机构和绝技绝活传承人,开展技术研修、技术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建立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库,推行“首席技师”制度,鼓励企业提高技师、高级技师工资福利待遇,每年开展一次优秀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
三、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一)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
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人才特区”。根据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管理工作需要及时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围绕全区重大项目和战略支撑产业,优先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着手实施“322”计划,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引进30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200家由海外人才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实施“人才+团队+项目”模式,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团队、项目模式到郑州高新区创业发展。培育技术领先且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领军型海外人才创业企业10家,实现基地总产值50—80亿元。
(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工程
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建立协调、高效、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一支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创新团队为主体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20年,建立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00家,培养和引进市级以上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50人,学术带头人150人,科技创新骨干2000人,储备5000人的科技人才后备队伍。
(三)院士专家合作工程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以建立院士工作站为载体,加强与院士专家的产学研合作,努力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凝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优秀研发团队,创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平台。到2020年,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30个,柔性引进30名两院院士,合作研发30个科技项目。
(四)教育“名师名校长”评选工程
按照“学校首席教师--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教育名师”的梯次培养模式,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30名左右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名师和学科领军型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启动专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引领校长向智慧型、创新型、专家型领导发展。到2020年,市级教育名师名校长总量达到20人。
四、优化人才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大人才财政投资力度
优先保证人才发展投入,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财政投资比重。重点支持高层次、高技能、紧缺性人才开发,每年按上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0.5%建立人才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引进、重大创新创业项目资助、重点人才培养、典型人才宣传和奖励。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队伍的开发建立专项基金,定点划拨、重点扶持。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鼓励和引导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人才建设的投入和建立人才基金。
(二)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原则,加强人才创业扶持。推进人才创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破解创业启动资金难题,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简化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手续,降低贷款条件。积极申请“新三板”国家试点园区资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加强与中小企业合作,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制定鼓励人才创业实施意见,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继续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至2020年全区创业孵化基地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建立各类“创(就)业实训基地”20家。
(三)实施鼓励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全区人才发展规划,作为人才工作重要内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平等享用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平等参与政府开展的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通过法定程序,提高政治上可靠、守法经营的“两新组织”人才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聘请有突出贡献、社会影响力广的企业经营者为管委会经济顾问;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入党;在评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劳动模范、省管专家和市拔尖人才等方面向“两新组织”人才队伍倾斜。重视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为优秀人才提供参政议政机会。
(四)创新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坚持以提升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国民教育和在职教育体系,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注重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和举荐人才;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核心,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性障碍,加强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规范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保障机制。
(五)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
制定人才工作宣传方案。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中央、省委和市委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人才优先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宣传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和人才工作先进经验。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营造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人人能成才、人人得发展、人人作贡献的生动局面。
五、加强对人才工作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一)统筹整合人才工作资源
每年制定人才工作要点,完善享受各级优惠扶持政策的人才认定条件、程序和办法,统筹抓好人才工作政策、项目、资金的落实。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将人才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分解立账,把责任明确到部门,把任务细化到单位,把时间落实到节点,使落实人才规划变软任务为硬任务,做到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
(二)健全人才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每半年听取一次人才工作专项报告,研究重要情况,解决重大问题,提出新的决策部署。建立人才工作信息通报制度,在区内企事业单位设立联络员。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工作制度。党委、管委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3名优秀专家,主动了解基本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