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博士后资讯 >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时间:2011-02-24来源:发改委

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1〕12号)和国务院有关要求,现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关村科技园区(以下简称“中关村”)服务国家战略,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在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成为初具国际影响力的科教创新资源密集区、我国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创新中心、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国务院决定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继续发挥其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的示范作用。

  本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精神的具体部署,是促进首都经济实现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一、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基础和形势

  (一)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基础

  中关村在20多年的创新和发展历程中,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为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关村创造和积累了多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经验。中关村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大力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第一家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中关村率先开展了企业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企业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奠定了基础。

  中关村集聚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要素。中关村集聚了30多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和100多家国家骨干科研院所,6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0多家国家工程中心,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家,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中关村吸引的创业投资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数量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

  中关村涌现出了大量的重大创新成果。20多年来,中关村开发出了一大批满足市场需求的紧缺技术和产品,掌握了一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过50项,涌现出汉卡、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创制了TD-SCDMA、闪联等30多项重要国际技术标准,为航天、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关村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头,年技术交易额约占全国的40%,其中8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

  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关村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的庞大产业群,高技术产业总收入过万亿,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一些重要产业和产品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计算机国内市场占有率、手机产量稳居国内第一,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分别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六分之一。中关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道路,带动了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中关村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证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带动经济增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是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营造创新创业友好环境,培育勇于变革、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统筹规划产业布局,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关村的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正孕育新一轮创新竞争高潮。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变化、新态势,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决定性意义更加突出。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史表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往往是创新的重大契机。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孕育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高潮,只有通过创新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够实现危机后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美国硅谷、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印度班加罗尔等国际知名园区都在采取多项措施吸引各种创新要素,积极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新的战略制高点。中关村作为我国的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重要基地,要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加速创新发展步伐,进一步增强引领创新的功能。

  从国内看,我国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局部试验示范带动全局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成功经验。中关村是我国最大的科技创新高端资源密集园区,肩负引领全国走创新发展道路的重任,需要先行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支持中关村先行探索,在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强化创新支撑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发挥中关村在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创新试点作用,积累经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破解提升创新能力的瓶颈制约,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对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中关村为突破口,加强中央与地方、部门间的有机协作,探索落实国家各项自主创新政策的有效措施,将有利于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合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当前,中关村再次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重大挑战。中关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改革和创新,破除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聚集整合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营造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环境,掀起新一轮的创新创业高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以营造创新良好环境为主线,坚持“需求拉动、机制创新、重点突破、开放合作”的原则,促进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推动激励自主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率先实现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把中关村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引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奠定基础。

  需求拉动就是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重大项目建设和示范应用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就是要从支持研发向支持研发和提供市场并重转变,从支持供给向支持供给与增加需求并重转变;就是要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军民结合、服务民生,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机制创新就是要进一步统筹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搭建国家与北京市创新联动的平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就是要开展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就是要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形成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对外辐射的新机制。

  重点突破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教智力资源密集和体制机制政策灵活的优势,破解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的瓶颈制约,率先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破创新资源有机整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是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瞻布局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取得重点领域的新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开放合作就是要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企业、产业和创新要素的国际化,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就是要推进示范区内产学研用的协作创新,加强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合作,促进我国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发挥中关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战略定位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深化改革先行区。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创造产学研用互促互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搭建国家与地方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全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供示范。

  ——开放创新引领区。大力推进中关村企业、产业和创新要素的国际化,加强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建设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精锐队伍,为实现国际化创新发展提供示范。

  ——高端要素聚合区。大力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建设国家级人才特区,探索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效利用和金融服务拓展的新模式,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的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为全国高效利用创新资源提供示范。

  ——创新创业集聚地。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设一批以现代大学(院所)制度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重点推进原始创新和重大集成创新,产生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实现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培育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业态,为全国创新创业提供示范。

  ——战略产业策源地。培育和发展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展,为全国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示范。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及支持政策,科技教育经济更加紧密结合,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断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基本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基本建成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区,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集聚5万名左右高端人才,形成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于示范区创业发展的格局,将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

  ——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科技金融繁荣活跃,吸纳的全球创业投资规模进入亚太地区前列,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示范区总收入由2009年底的1.3万亿元增长到3万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占示范区GDP的比重由2009年底的59%提高到65%以上;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开放创新进一步深化,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广泛吸纳国际创新资源、实行国际化经营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到2020年,示范区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在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中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三、提升持续创新基础能力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密集优势,以塑造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核心,着力突破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从多方面提升持续创新基础能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国家重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支撑经济持续创新发展。

  (一)增强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

  1、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发挥中关村科研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大力推进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等重大专项,支持示范区新兴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承担重大专项项目(课题),取得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蛋白质、航空遥感、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统筹规划,在纳米科技、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构建若干重要研发基地,形成集中布局。

  3、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新建一批共性技术平台和高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健全、优化和扩大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轨道交通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能力

  1、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培育一大批创新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使中关村成为全球创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提高大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鼓励大企业并购重组、开展委托研发和购买知识产权,加速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配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部市联合推进中关村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支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集团。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科技计划,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3、探索企业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新模式。突破制约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向企业顺畅流动的新机制。实施中关村产学研用合作工程,以企业为主导,进一步探索共建研发机构和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产学研用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新型产业组织在产学研用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

  (三)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效能

  1、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结合中关村现有基础,积极发展研究型大学与新型研究机构,新建一批国际高端科研人才领衔、面向应用、机制高效的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取得一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中央大型国有企业和院所转制企业的优质研发创新资源,建设若干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的研发机构,打造国家重要的研发基地。

  2、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开发和转移机制。推进科研项目立项评审和人员考评制度改革,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活动。改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适应公共技术扩散和市场技术转移的多种模式的技术转移机构。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共建科研实体,联合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建设一批面向国内外的创新创业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转移利益分配机制。

  3、加快科研设施面向全国的开放共享。开展国家科研设施开放共享试点,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实验室、科研设备,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实施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探索建设面向全国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委托研发、设计、中试、检测等服务的中关村开放式研究院。

  (四)提高首都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

  1、实现首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紧紧围绕服务型、总部型、知识型和消费型首都经济特征,统筹整合首都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在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产业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切实做大做强一批企业,加大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做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首都经济走向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

  2、全面推进“科技北京”建设。加快实施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发挥中关村在首都创新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撑能力。加强“科技北京”建设的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知识、技术的有效供给和创新成果的合理流动,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