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资讯 >

深耕沃土的高学历“新农人”

时间:2020-05-12来源:中国科学报

5月,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御亭农产园,绿油油的麦田正旺盛灌浆。34岁的壮族小伙黎泉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已经在江南沃土忙碌了7年。从不被“土专家”放在眼里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阳澄湖农业突出贡献人才”、苏州市望亭镇“十佳农民”。

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90后硕士小夫妻李中奇和宁云霞凭借着系统的农科教育、扎实的专业背景,向着“农场梦”进发。

在南京农业大学,凭借业务新颖、技术专业,行走“江湖”之间,守护祖国绿水青山的博士研究生秦春燕,回到母校为自己的创业公司“充电”。

一群“新农人”深感责任在肩,怀抱农业初心,用知识、文化和信心深耕着脚下的沃土。

逐梦田间:用科技种田的农学硕士

说起黎泉,干活儿的大爷大妈们并不感到陌生,“小伙子是研究生,也来种地”。

2012年,还在南京农业大学读研的黎泉被学校派到苏州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习,配合研究太湖稻区高产栽培课题。该公司董事长朱伟琪一眼就相中了踏实、肯干的黎泉。

相比家乡广西“九分石一分土”的特殊环境,太湖鱼米之乡机械化程度高、土地规范平整,正是黎泉心目中的理想农田。

他下定决心,“我就是想做自己专业的事,我要种的田,和父辈不一样”。

研究生期间,在导师丁艳锋团队,经过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系统学习与实践,说起种田,黎泉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水稻是有生命的,要充分了解其生长规律才行。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就是给水稻科学定制“营养餐”,根据作物的生育规律,以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佳的生育时期,使用最适宜的培育技术,最终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效果。

在农村想要推广新技术本就不易,种了二三十年地的“土专家”凭什么要听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伙的?

黎泉用事实说话,一年下来,用新技术种植的农田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还少施了化肥。原先固执的农户跑来一看,不由感叹,“这田,看起来舒服!”

为了实现田间有效管理,黎泉从2013年毕业时开始学习农机操作。如今,他熟练掌握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等操作,成为该公司最出色的农机手之一。

虽然毕业多年,但是与学校和导师的联系从未中断。这两年来,从蓖麻、香根草的杀虫作用,到利用雌性激素的生物防治方法;从油菜花旋耕入地,到土地翻耕等土壤肥力提高法,黎泉像在实验室里一样,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很多东西在他手里“出了新花样”。

在整个水稻管理上,他们做到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终于种出不撒一点儿农药的有机米。为此,他所在的公司在2014年拿到了苏州第一张有机大米证书。

“行业缺人,很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黎泉坦言。

“专业学生,毕业了在一线从事专业的工作,一点不浪费。”丁艳锋非常骄傲。

如今,操控着无人驾驶插秧机、穿上了西装皮鞋,他成了一位不同于父辈的“稻田守望者”。“我希望把科技基因不断注入传统农业,让农业焕发新生机。”

承上启下:安家田间的90后小夫妻

“这三年,钱没赚多少,赚得的是经验。”同样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宁云霞学的是园艺专业,李中奇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李中奇“想做自己的生态农场,种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李中奇将学校学来的技术理念,与当地特色果蔬种植结合,使用微生物和富硒肥进行农业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周边农户传统的种植方式。

李中奇说,要改变农户的传统种植理念,只能靠示范,农户只有看到能赚钱,才会跟着去种。

田里主打的黄金小玉米,是董浜当地的特色农产品。2017年9月,忙活了大半年的李中奇和宁云霞,收获了第一茬“黄金小玉米”,每亩产量约300斤,通过农旅公司的微商平台,打上了“硕士黄金玉米”的品牌,不到6天就卖了800斤,收益6000多元。

如今采用“基地+农户”的模式,夫妻俩已经集结了周边的56个农户,手把手地做给农户看、带着一起干。

农业是条全产业链,3年的一线“作战”让夫妻俩意识到,既要做品质,也要做品牌,不仅要“种得好”,还要“说得好”。

当地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专门成立了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帮忙树典型、打品牌、通渠道、赚吆喝。如今,硕士小玉米换代升级:筛选种苗,使用微生物菌剂,减施化肥农药,注册新商标“董小棒”,找网红带货……

新理念接受快、新技术玩得转、新思路打得开,这是年轻人干农业的优势。“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就在我们青年一代手中。”宁云霞说。

守护绿水青山:行走“江湖”女博士

14年前调剂录取到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本想复读却被父亲拽回来“试试”,后来保送研究生,创业当老板,又回到母校继续读博,三个月前飞往法国进行联合培养……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秦春燕的专业是“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导师王备新主要研究水体中的底栖动物,评估水生物种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全方位评价水质健康状况。

在实验室里,大家都叫她“秦总”。2015年,积累了两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秦春燕,用“南京市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一等奖20万元的奖金启动了创业公司,主要承接“水质生物评价”业务。次年,秦春燕的公司获得“江苏省级优秀创业项目”称号。

这种检测方法更加稳定,“因为不同的水质里生活着相对稳定的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通过调查这些水生动物的‘户口’,便能够很好的证明水资源污染程度及水体保护情况。”秦春燕说。

“我们所进行的‘水质生物评价’指标,是通过采集水域样本,提取其中的相关生物数据。”打个比方,就是在水源中检测石蝇、石蛾、蜻蜓、水甲虫、水蚯蚓等长期生活在水生生物,与水体理化指标形成对比。

凭借业务新颖、技术专业,秦春燕带领公司参与了很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高校等有关环境资源的项目。几年来,从长江水域保护,到黄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从重庆梁滩河、濑溪河流域健康评价,到浙江丽水饮用水源地蓝藻科学预防和治理,从太湖、巢湖水系的东部平原,到桂黔滇的西南边陲,再到雪域高原的青海,春燕和同事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各大淡水水体,每年检测样本数千份,公司年均业务量已稳定在数百万元。

“公司未来得往‘高精尖’方向走,所以我需要‘充电’,我得回去继续读博!”经历了紧张的备考,秦春燕如愿回到了再熟悉不过的实验室。

“我要用力学习,用力工作,用力生活,把自己的专长和对这份事业的热爱,用在我们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用科技之源滋养山水林田湖草,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