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资讯 >

中科院、社科院、清华、北大等已取消“发两篇C刊文章才能答辩”的硬性要求

时间:2018-01-08来源:钱江晚报

这几年来想要博士毕业有些硬性规定。其中之一就是必须有2篇C刊(核心期刊)文章,这让不少在读博士十分苦恼。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军在公开场合建议,取消博士生毕业必须发表两篇C刊论文的硬性要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邹建军直言,这种规定,是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这番话惹得争议四起。有人觉得说到心坎上,但也有人直言,如果发不出论文,或取消2篇C刊(核心期刊)文章的硬性要求,还读什么博士?的确,现在博士的含金量有趋低的现象。高考扩招本来就让本科生不“值钱”了,如果读个硕士博士那么轻松就毕业,本科生该怎么想?而且考博面试分占百分之五十,已经让导师的主观因素占很大的比重了,如果论文再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那岂不是让博士的含金量有变更低的趋向?

 

但是范教授他们的意见并不是说不发论文,而是是否非得以发C刊为标准,因为C刊的容量实在有限。“C刊”是学术圈内约定俗成的说法,它的全称为南京大学核心期刊(CSSCI)。总共只有750种左右,加上所谓的扩展版与集刊,也不过1000种。如果每种刊物都是双月刊,每期刊发25篇文章,一年下来也只能发表15万篇论文。就算每年大约3万名文科博士生,一人必须2篇C刊,就是6万篇的需求,就将近所有C刊发文量的一半了。这还不算理科博士生、博士后还有研究人员等等发C刊文章的需求。所以,博士毕业必须发2篇C刊,真让人有一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感觉,这导致了恶性竞争。

 

比如,为了C刊论文,一些人急功近利专挑容易出论文的短平快课题,或搞论文造假、抄袭或找人代写,供需不平衡必然滋生潜规则,催生学术不端,摧残着中国的学术尊严,种种事例不再赘述了。

 

有人要问,这几年,社会为什么对C刊这么着迷?这其实是一种学术GDP的思想在作怪,以为这样脸上才有光彩,这就导致了博士生所在的学校要求多发C刊以“贴金”,用人单位也要求博士生必须有2篇C刊文章才能录用。有人说,现在对文章评价是三部曲:发表于什么期刊,多少引用,国外评论。发表于什么期刊,当然就是指C刊了。

 

虽然,在目前的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发C刊论文仍是最有效、公平的评价方法,但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博士生有无能力,关键还是看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看学位论文本身。学校本身有专门的学术答辩委员会,完全可加大博士论文的考评力度,通过匿名评审,评选出能代表博士学术水平的博士论文,这一样是有力的评价标准。范军教授说,国际上好像博士毕业学位授予也没有这样的规定。目前,中科院、社科院以及清华、北大等已经取消了“发两篇C刊文章才能答辩”的硬性要求。但在多数高校,2篇“C刊”依然是毕业前的“必需品”。

 

我们很期待,我们的博士生教育,能在学术评价方面有更好的评价机制,要有更好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去取代“唯C刊”论。我们更希望,当今的中国,能彻底改变“唯论文数量”的观念。周光召先生曾提出,论文评价的要点应当是“生命力”。康德做了一辈子的教书匠,一生只出过一篇论文,那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可他引领了整整两个世纪哲学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熠熠发光。

 

来源:2017年12月29日《钱江晚报》

 

相关链接:

 

博士毕业必发“C刊”论文遭质疑 发不出来怎么办?

 

“现在不仅是拼爹拼妈,还要拼导师、拼学校。发两篇C刊论文(的要求)都快把博士生和导师逼疯了。”前段时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军在公开场合建议,取消博士生毕业必须发表两篇C刊论文的硬性要求。

 

这番话惹得争议四起。有人觉得说到心坎上,也有人直言,如果发不出论文,还读什么博士?

 

实际上,对很多文科博士来说,C刊确实成了毕业的一道槛。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容量实在有限。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邹建军直言,这种规定,是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C刊,僧多粥少

 

“C刊”是学术圈内约定俗成的说法,它的全称为南京大学核心期刊(CSSCI)。每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都会公布期刊目录,在目录内的,就是C刊。

 

在很多大学,博士生特别是文科博士生拿到学位的前提条件,是发表至少两篇C刊论文。

 

“所谓的C刊总共只有750种左右,加上所谓的扩展版与集刊,也不过1000种。”邹建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如果每种刊物都是双月刊,每期刊发25篇文章,一年下来也只能发表15万篇论文。除了博士研究生,各高校对于副高以上职称也都有论文发表要求。“如果要求所有博士研究生都要发表所谓的C刊,那么就算是在现有数量上增加5倍C刊,也不够。”

 

发不出来,怎么办?

 

理工科学生还能在国外发表论文,找条“阳关道”,但对很多人文专业学生来说,要在国外找到合适投稿的期刊几乎不可能。“很多时候只能靠导师。”中部某高校一名博士生说,很多C刊压根不接受博士生单独署名的论文,因为教授们的论文都发不过来。所以,跟着导师发,或靠导师和期刊主编的人情关系在C刊中蹭一个位置发,是通行做法。

 

供需严重不平衡,使得发文章要版面费成了一种潜规则。邹建军就不止一次听说,有的C刊,收4万多元才能安排一篇,且一年后才能发出来。“期刊是国家出资,博士生也没有项目经费,本身就不该交版面费。”邹建军说,“大量博士生发C刊需要经费,是学校的不良政策逼出来的。”

 

邹建军强调,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C刊论文,这种规定没有根据,不符合实际,从多年实践来看,也没有成效。

 

一刀切的背后是单一化评价体系

 

“重点难道不应该放在博士学位论文上吗?”美国西北大学人文社科博士周佳(化名)觉得,人文社科在乎的是厚积薄发,需要博士生具有广阔视野,有能力建构一个宏大体系,这意味着博士生必须啃大部头,静下心来沉淀,用数年时间慢慢熬出一部作品——学位论文。

 

而对安徽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生余一力来说,“沉淀”是一种奢侈。在论文发表压力下,他要在博士第一年完成期刊论文,在第二年完成投稿工作。“本来想好好读读康德和黑格尔,但真的没有时间。”

 

邹建军说,对于博士生的水平,最科学的评价标准就是同行专家评议,也就是所谓的论文匿名审稿和答辩委员会专家的评议。“C刊只是南京大学开发的一个数据库,它和学者的学术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有时甚至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把C刊论文作为博士毕业的硬指标,是各高校自行定的规矩。不过,整套要求的背后,是延续多年的“数论文”评价体系。

 

邹建军指出,高校把规矩定死就省事;而且,高校也有私心——学生发表论文数量多了,就能增加学校的“学术GDP”,以在各种评比中占据优势。

 

对学生,也有现实作用,否则找工作会被用人单位嫌弃。

 

但周佳没有这个担心。在他所在的学院,甚至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我导师今年都68岁了,一共才发表过30篇论文。”但这位导师是其研究领域公认的“大牛”。

 

“我赞成对博士生有要求,但不要唯C刊论。”余一力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位翻译学博士生,在读博期间只翻译了一部黑格尔著作。你说他水平高不高?当然高!但他能不能毕业?那必然是不能的。”余一力建议,完成基金、撰写专著,应该都作为博士能否毕业的评价标准,“眼睛不能只盯着C刊”。(记者 张盖伦)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