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资讯 >

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校园行”首站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

时间:2018-01-03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2017年12月29日下午,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SCOR)专家进校园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是我国参加国际科学理事会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的全国性代表机构,旨在促进中国海洋科学家参与国际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这是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首次在该委员会年会期间组织海洋科学研究专家在校园举办学术讲座。本次报告会的三位专家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所长孙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戴民汉教授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研究员。报告会由学校学生社团海洋协会安永睿同学主持,数十位来自校内不同院系的师生参加了活动。校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和校团委书记陈永利到场祝贺。

叶静漪代表北京大学对三位海洋生物、物理和化学方面的顶级专家来北大作报告表示热烈欢迎,对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选择北京大学作为海洋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第一站表示感谢。她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她鼓励在场的师生珍惜这一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思考如何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为祖国的海洋强国事业贡献力量。

孙松作了题为“‘科学’号的深海之旅——新技术、新发现、新认识”的报告。他用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西太平洋进行科学实验的大量影像资料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利用自主研发、制造的科学仪器在近年一系列深海科考航次中取得的新发现和新认识。

孙松作报告

戴民汉为大家深入讲解了近海海洋化学研究前沿中的海洋酸化和缺氧问题及其主控因素,并指出了在认识二者关联方面存在的挑战。他还分析了海洋生态环境演变的机制和特点,以及海洋酸化和近岸海水缺氧问题对海洋经济可能带来的隐患。他以大量的国内外实例说明了海洋科学的基础研究在保护和治理海洋环境中的重要性。

戴民汉作报告

乔方利以“丰富多彩的海洋运动”为题,介绍了海水运动的多样性及其多时空尺度的特点,他指出掌握海水运动复杂系统的变化规律对于灾害预警、航线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他与大家分享了集波浪、潮汐、湍流三个子系统建立的浪致混合模型及其在台风强度预测方面的应用,并以此鼓励大家勇于质疑传统观念,在研究和探索中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创新。

乔方利作报告

三位专家的报告不仅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科学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多学科交叉的巨大潜力,也体现了当代海洋科学研究与海洋技术、海洋工程的密切联系,为大家参与海洋科学的前沿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参考。三位专家在报告中均表示,希望能以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最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来激发北大学子对海洋科学的兴趣,也期待与更多的北大师生合作,共同探索海洋,推进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编辑:江南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