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如何破解激烈的“全球变暖”之纷争? 6月13日晚,逸夫楼报告厅又一次迎来中科院院士、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为同济学子授课。作为《科学、文化与海洋》课的最后一讲,此讲为这门公选课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他看来,由于地球上碳循环的周期太长,人类的观测研究太短,“全球变暖”的争论,从科学层面讲,是由于人类还未能充分理解地球系统自身的变化机理;而“全球变暖” 争论之剧烈,反映出科学领域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全球变暖”及其对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政治问题;而“全球变化”提出的社会问题,本身又具有强烈的文化背景。
汪品先院士表示,科学问题政治化,既是福音,又是灾难。“全球变暖”成为国内、国际政治斗争的主题,使得全球变化和有关学科迅速发展;同时又受到非科学因素的严重干扰,不仅引发过火的学术“争论”,而且导致政治力量的干扰。“全球变暖”和“气候外交”,不只是科学技术和政治问题,还是人类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深层次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日益剧烈的“全球变暖之争”?汪品先院士指出,我们不但需要科学家、技术家,需要政治家、外交家,还需要文化层面的思想家。“全球变暖”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西方文明的特色,“世界末日”为“全球变暖”之忧提供了文化背景;而“全球变暖”答案的寻求,可能需要东方文明的加入:一是以顺其自然的超脱态度对待生死变化,二是与大自然融合、“天人合一”而不是“征服自然”的世界观。
他还指出了解决这一全球纷争的多条路径:一是通过全球性的共同努力,尽早揭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机制,识别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二是通过国际范围的协调,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遏制损害环境的各种经营方式;三是寻求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如“循环经济”),研发和实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技术(“地球工程学”)。
作为这门课程的结束语,汪品先院士最后寄语学子:“自主思考:审视逐项观点;珍惜生命:抓住每天光阴”“德育崇尚信仰,科学贵在怀疑”。
在课程结束之际,校党委副书记马锦明向汪品先院士献上一束鲜花,代表学校向他致以敬意与感谢。马锦明说,汪院士一直心系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尽管科研工作极其繁重,这学期仍主动请缨,面向全校学子开设《科学、文化与海洋》这门公共选修课,是希望在科学与文化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启发同学们“多想想”,其赤诚之心,可敬可佩。在当前同济大学正积极致力于“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坚持“立德树人”背景下,这一育人实践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今天课程虽然结束,相信其影响将是长远的。
——“非常感谢汪老师能够抽出如此宝贵的时间,给我们本科生、研究生,甚至不少中小学生,讲授如此生动有趣的课。与其说是课,不如说是对当前科学与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
——“汪先生这一学期的课程不仅扩展了自己海洋领域的知识,更是给我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励我们将自己的学科领域与文化相结合,可能会获得突破。”
——“听汪老师的课,让我相信,科学并不是纯粹的理科,不是单纯的理性思考,它有文化的温度、历史的厚重、感性的浪漫,更有兼济天下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