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至28日,来自全国25个省份的122所顶尖高中校长齐集同济大学,参加主题为“新高考 新征程”全国顶尖中学校长高峰论坛,与“卓越联盟”高校共同探讨新高考背景下大学与中学如何携手培养创新拔尖卓越人才、实现长远共赢发展的有效路径。我校校长钟志华、常务副校长伍江,我校校友会副会长、四川校友会会长雷志彬等出席论坛。
论坛上,122所高中校长受聘为“同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咨询专家”,一批同济校友代表受聘为“同济大学创新创业类兼职教授”。
伍江在致辞中表示,大中学本来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教育体系,但目前联系它们的只有考试和招生。同济大学举办此论坛,旨在搭建一个大学和中学共同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如何打破当前教育体系的分割格局,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代表中学校长发言,他说,当前上海中学已与近2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正从以前以“招生”为主,逐步向如今“去功利、争效益”转型,中学、大学都感到互利双赢,都愿意将双方合作持续推进。他表示,他特别赞赏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展的“苗圃计划”,同济大学与上海中学已在EP节能车、软件工程等方面开展了多年合作,引导并促进了一些高中生兴趣和特长的发展。
雷志彬介绍了近年来四川校友会在协助母校招生、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性工作,包括在四川省16所高中设立“同济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学生,设立“同济助学金”用于资助考上同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及协助在当地实施母校“苗圃计划”“筑梦计划”等。
我校招办主任廖宗廷作了题为《大学与中学合作 共同推进高考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他说,新高考实现了选拔依据多元,从过去的“结果评价”到“过程+结果评价”以及从“招分”到“招生(人)”的转变。他表示,高中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科特长及其科学素养培养、高中实验室建设和课程建设、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及大学使用、大学卓越人才培养等,都需要大学与中学通力合作才能有力推进。
我校中德工程学院院长冯晓作为同济教授代表发言,他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到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离不开顶尖中学的教育。我们要整合力量,促进中学、大学教育一体化,大学要给予高中生兴趣、未来发展方向上的引导。
毕业于东北师大附中、去年考入我校汽车学院的闫东锐同学发言,讲述了自己高中时加入同济“苗圃计划”后、瞄准“车辆工程”这一专业、最终梦圆同济的经历。他说:“同济‘苗圃’是指引未来的一盏明灯,让我获益一生。”
在具体操作层面,基于同济大学近年来的实践,论坛提出大、中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卓越人才的5条有效路径:第一,继续深化改革,升级“苗圃计划”内涵,大学与中学合作共同推进高考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第二,继续以课程、课题项目为载体,帮助高中打造特色课程、探究课程、选择性课程等,让学生发现和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第三,请进来、走出去,大学课程、教授、领导、实验室进中学;中学生、中学教师、中学校长进大学,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卓越人才成长。第四,与更多中学合作成立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验基地,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第五,中学应该从学生与大学高度匹配的目标出发,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同时,根据自身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高校的相应学科专业进行合作,持续向大学输送适合于不同特色大学培养的卓越生源。
此次论坛由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与同济大学学生处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