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资讯 >

【聚焦基层】大牛导师+学科碰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本科生养成计

时间:2017-04-27来源:四川大学新闻网

 

  2016年3月末,四川大学一项新的本科生培养举措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随后,在川大教务处于4月中旬公布的转专业计划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

  这个班级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因为它是依托于川大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开办的本科班、奖学金全覆盖。它以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汇聚高水平科研人员学术强势,整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强力支撑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川大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著名的“牛人实验室”,“任性”地包揽了众多复合型人才——拥有着1名院士、13名长江/青年长江学者、1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1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

  据川大教务处处长张红伟介绍,“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学生并不稀罕,但高水平科研团队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学生选拔、再到倾力培养,完整系统地参与本科教育全过程,在川大还是第一次。”

  在第一届招生中,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招收了49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川大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在创新班中设立了生物科学、药学、基础医学、化学四大专业。同学们的专业课在专业相对应的学院学习,并接受国重点室的特色化培养。

  如今,第一届学生在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里已生活学习了快一年的时间,我们的记者对他们进行了走访,通过同学们的讲述,带你深入了解“在一个博导比学生多的班级里学习,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做实验的同学
 
 

专业多元化,让梦想近一点

  第一届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的49位同学分别来自生物、化学、化工、药学、物理、材料、轻纺、建筑、基法、公卫、制造、外语等专业。他们转入创新班后,在生物科学、药学、基础医学、化学专业中选择其一进行学习。

  在川大,转专业不稀奇,但由于高中阶段过早分科可能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学校对于文科专业转入理工科专业学习一直持谨慎态度——不过对于有强烈兴趣和较大潜能的学生亦给予支持。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是学校少数不限制文理背景的教学单位之一。王治在转入生物国重创新班之前是外国语学院2014级的同学,她表示自己很幸运,“我刚进大学时就很想学生物。如果没抓住创新班这次机会,怕是再也没机会了。”

  顶着降一级、跨文理学科的压力进入创新班后,王治遇到了新的挑战:“之前学的是法语专业,没有接触过生物学的相关课程,我需要第一时间补齐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于是,王治在大二学年里把整个大一和大二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都选上,将之前未修满的六十多个学分全部补满,这耗费了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高强度的学习状态让创新班的老师为王治担心,但王治却主动安慰起了老师:“没关系,如果说我害怕课程压力大,我之前也不会想到转入创新班了。”

  其实,王治的情况在创新班已成常态化。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都在创新班中向自己的梦想前进着。

  潘翔宇是王治在创新班中所参与的生物项目的负责人,原为化学学院2015级同学,转到创新班后学习的也是化学专业。一个生物的项目,为何项目负责人却是学化学呢?潘翔宇解释道:“我虽然学化学,但一直对生物化学感兴趣,并且在班级的第一轮的实验室轮转中,我就做了一个有关生物化学的项目。”

  潘翔宇说学科的多元和交叉是创新班很突出的特点:“国重创新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不仅让我接触到了很多高水平的老师,在他们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还让我认识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使自己能够从多学科角度更立体地思考问题。”——不同专业的同学在生物治疗国重实验室的各个科研项目下组成项目组,在科学实践中进行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向着成为学科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前进。

 
   获得国重奖学金的同学
 
  

实验室轮转,让科研早一点

  刘宵钰,原为华西药学院2015级学生,她以药学院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转到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目前刚大二下学期的她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挑黑色素瘤、培养宫内癌细胞等实验了,实验技术获得了实验室老师们的肯定。刘宵钰把自己实验技术的神速进步归功于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的“实验室轮转”。

  “实验室轮转”是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的一项创新教学手段,一共有三轮。每一轮轮转中,同学们都加入国重实验室里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组,实打实地进行科学实验操作,并接受一位优秀博导一对一的指导。三轮轮转中,同学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室,加入不同的课题组。

  在刚进实验室时,师兄师姐们会给刘宵钰安排一些简单的小实验练练手。随着经验的积累,刘宵钰慢慢开始独立操作一些实验,她说:“我之前也上过不少的实验课程。但上课时总是10多人一起看着实验台,手上也没有实验器材。虽然在理论上学会了,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一定能做好。”

  通过“实验室轮转”中的实际操作,刘宵钰的实验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书本上的理论也理解得更加深刻,后来,一位刚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加入到了刘宵钰所在项目组中,她还当起了这位研究生师姐的“实验小老师”。

  据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向教授介绍,“实验室轮转”是为了让同学们早一点进入科研当中,早一点了解国际前沿和国家亟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从而“遇问题而研究、为研究而学习、通过学习又推动研究”。

  向教授说:“我们鼓励同学们为兴趣而学,并建议同学们在四川大学成熟的课程培养体系中健康成长的同时,若有兴趣有余力,及早进入导师的实验室以尽快提升科研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不以整齐划一的模式培养同学们,而是以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优质科研平台和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做支撑,协助同学们个性化成长。”
 


  第一届生物国重创新班入学典礼
 
 

 大牛导师指导,让成长快一点

  在刘宵钰的第一次实验室轮转中,她还收获了一个非常大的惊喜。“我当时选择了实验室的魏院士做自己的导师,没想到,他真的亲自指导我一个本科生了!”刘宵钰回忆起当时魏院士与她进行课题交流时的情景还非常兴奋。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大牛聚集的实验室。据了解,实验室在近年来引进了20多名“青千”,将成都在近年里引进的所有“青千”囊括了接近三分之一,目前拥有70余位博导。这些老师,都可以被选择成为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同学们的“一对一导师”。

  从公共管理学院转入创新班学习生物学的贾一凡在第一次实验室轮转中选择了许恒教授做自己的导师。许恒教是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虽然出生于1981年,但已成为博士生导师的他在Nature Genetics等杂志发表SCI 论文20多篇,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其中一些研究还被Nature 评为当月十大研究亮点之一。

  在第二轮“实验室轮转”中,贾一凡又选择了“青年千人计划”学者罗云孜教授作为自己的导师。未来,他还有一次一对一选择大牛导师的机会。

  如何将实验室的科研人才优势转化成人才培养优势?这是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考虑的问题。向教授介绍道:“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科研平台,这里有不少来自生物医药领域不同学科的高层次人才。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资源,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培养本科生呢?我们期待能用我们的科研实力和师资帮助学校学子提升科研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为今后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卓越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令人惊喜的是,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这些高层次人才,除了对科研的热情,他们对人才培养的热情也很高。在学校大力支持和同学们热切响应之下,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迈出了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步伐,“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创建了起来。 


 

 校方说——

 各方助力,创新培养

  在生物国重创新班的创办、招生、学籍管理方面,学校相关部门都对其提供了大力支持。在学校的支持下,创新班多数学生能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同时,学校教务处也力保创新班培养计划的独特性——学生们修完相应专业一定比例的核心课程学分、人文课程学分和创新班特设课程学分即可获得学位。

  教务处处长张红伟说道:“设立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团队的育人潜能,让优秀的学生浸润在一流学术环境中,受到优秀科学家的思维和理念冲击,成长为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是学校的初衷和期待。”

  一直以来,四川大学都积极指导学生“三进三结合”,鼓励各教学单位充分利用自己的实验室、自己的团队来培养学生,启迪学生的科学思想。借助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学校坚持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正是四川大学在教学改革创新中探出的一个新模式。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