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西关停矿井空间开发利用总体方案”专家论证会在成都召开,专题论证并通过了由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牵头编制的“京西关停矿井空间开发利用总体方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院士担任论证会专家组组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武强院士担任副组长。来自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华北科技学院、山东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中煤科工集团等单位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及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技术装备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论证会上,专家组围绕“京西关停矿井空间开发利用总体方案”开展深入讨论后一致认为,该项目方案目标明确,内容合理,建设标准起点高,技术方案可行,项目资金估算合理,引领性强、示范意义重大。符合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和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对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和高素质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为国家安全生产、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和职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在充分挖掘关停煤矿井上下闲置资源价值的同时,提出了由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向深地科学探测与地下城市、地下生态圈和深地科学研究等高新技术研发拓展的明晰思路,大规模、系统性的科学开发利用关停矿井地下空间在国际、国内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专家组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对此项目给予高度重视,拓展建设并打造成为门头沟矿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燕山运动地质遗产开发保护、深地科学探索、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深地实验室、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及科学普及等重要建设示范基地,并将研究成果尽快推广应用的全国有条件的关停矿井。
据介绍,“京西关停矿井空间开发利用总体方案”拟分三期逐步实施,实现地面资源与地下空间统筹一体化开发利用,以京煤集团木城涧煤矿(含千军台坑)工业广场为中心,向大台矿和大安山矿地面和地下空间两翼拓展,先浅后深、先易后难,先举办实习实训后进行地下生态圈等关键技术实验研究,地下宜居条件具备后推动地下城市化示范区,打造可持续绿色生态产业带,解决我国关停矿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实现科学关停矿井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I期工程(2017-2018)开展国家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研发实训基地(I期)和煤矿机械化自动化关键技术研发平台(I+II)建设;II期工程(2019-2020)开展国家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研发实训基地(II期)和地下生态圈试验区、地下农业种植区、地下医学关键技术探索区、深部基础理论科学探索区、战略能源/资源储备试验区等建设;III期工程(2021年起)开展国家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研发实训基地(III期)和深地开发研究基地(II期)建设,主要包括事故和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全民安全素质教育培训平台及示范工程、职业安全与健康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21-)以及井下抽水蓄能发电、地下井筒式停车库、深地科学探索区、地下生态城市示范区和深地固态资源流态化开采试验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