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资讯 >

吕植主讲才斋讲堂第134讲“人与野生动物:能否共存?”

时间:2017-03-29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2017年3月23日晚,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做客“才斋讲堂”,以“人与野生动物:能否共存”为题,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自然保护的一些实践案例,深入探讨了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前景。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天兵主持并全程参加了讲座。

吕植主讲才斋讲堂第134讲“人与野生动物:能否共存?”

讲座开始,吕植教授回忆道,大学四年级时,她跟随潘文石老师首次进入秦岭,看到野生大熊猫时特别欣喜,但是很快欣喜就被焦虑所取代:森林中的斧锯之声不绝于耳,熊猫的栖息之地每天在缩小。后来,虽然吕植教授团队的研究地区长青在他们的奔走、呼吁中建立了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是其他熊猫栖息地的砍伐并没有停止,因为木材是当地林业工人、村民和财政的主要经济来源。2000年以后,虽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终止了熊猫栖息地的商业砍伐,但是如今建坝、挖矿、修路等一系列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取代砍伐成为新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人类的利益与野生动物的保护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讲座现场

接着,吕植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自然保护的状况,她说,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国土覆盖度都不低,但是对关键保护区域的覆盖有明显空缺,天然林保护工程没有针对生物多样性或濒危物种进行具体考量,许多生物多样性高、濒危物种多的森林地区同时人口分布也较多,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有一定难度。再加上近几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愈发脆弱,特别是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对水资源、高原草原特有生物,以及下游数十亿人民生存和生计持续产生影响,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这种严峻的情况,吕植教授认为有必要探索多元化的创新保护机制,例如基于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比如风水林、神山圣湖等——建立“保护小区”,如果能把保护小区纳入法律体系内,并配套一定的鼓励机制,可能是对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重要补充。

最后,吕植教授介绍了保护实践中的三个案例。2011年,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下,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云塔村建立了村民资源中心,在原有的虫草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开始更系统地管理整个村子的生态环境,云塔村有雪豹、棕熊、白唇鹿、岩羊、盘羊、马麝等数十种国家级濒危动物,村民资源中心成立了巡护队,开展岩羊和雪豹的监测。村民们对保护工作非常投入,但是吕植教授认为保护不能以牺牲村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因此她希望云塔村村民资源中心这种自下而上的生态保护服务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广,这样,生态保护本身就成为当地百姓的生计、工作和收入来源。第二个案例来自大熊猫栖息地的社区保护,熊猫这种独具魅力的“旗舰物种”对公众接受自然保护的理念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现有的大熊猫栖息地中,有许多与熊猫共生的植物、鸟类、兽类也因此而受益,例如中华蜜蜂,不同于平原地区常见的意大利蜂,中华蜜蜂能够出产顶级的蜂蜜,通过销售这种“熊猫蜂蜜”获得利润,然后将利润回馈到当地社区的生态保护行动中,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动物保护循环。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北大校园内鸟类和动物的保护,经监测,北大校园中有200多种鸟类,还发现了猫头鹰和黄鼠狼等动物。北大之所以有多样的生物体系,得益于校园没有进行一体化的景观改造,保留了原生的灌木、草丛、树木等。吕植教授还提议应该在北大校园中建立一个保护小区,从而对校园生物进行更好的保护。

提问环节

讲座结束后,吕植教授与现场的同学们就保护雪豹时社区如何参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简介:

吕植教授,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从事保护生物学的研究与实践三十余年。主要社会兼职有:熊类组熊猫专家组组长、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核心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协荣誉委员等等。自1985年以来,吕植教授一直在从事中国自然保护的研究、实践、能力建设和政策推动。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西南山地的大熊猫以及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种群,如雪豹、棕熊、普氏原羚等;同时关注文化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如藏区的神山保护体系;并参与政策和立法,以及生态有偿服务的经济鼓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和社区参与保护的实践。曾获得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专题链接:才斋讲堂

编辑:安宁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