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资讯 >

墙内外:记北京大学平粮台考古队2016年社区考古活动

时间:2017-03-28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2017年3月24日下午三时,在雨中略显静谧的燕园一角,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前厅夹杂着普通话与河南话,正热热闹闹地举办着展览的开幕式——“墙内外:北京大学平粮台考古队2016年社区考古展”。重回熟悉的校园中,这次由参与田野实习及公众考古活动的本科生主持策划设计、多方参与的展览开启了历时半年的社区考古实践的最后篇章。

受邀前来的平粮台小学生正在展览照片中寻找自己

一、考古平粮台

2016年9月,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4级本科生为主体,包括数名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北京大学田野考古实习队伍来到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的平粮台遗址,在淮阳平粮台遗址管理处和淮阳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了平粮台考古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田野考古实习发掘。

淮阳平粮台遗址发现于1979年,是河南境内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鉴于周边文物盗掘、取土烧砖等现象的发生,为了更好地保护重要遗存,文物主管部门筹建了平粮台遗址管理处,并开始征买土地,修建围墙,形成了以围墙保护遗址核心区为主体的现状。而后,围墙内修筑了伏羲像,又成为了四方民众前来举行民俗祭拜活动的重要场所。但即使如此,围墙平日里依旧保持着不完全开放的状态。

村民在遗址中伏羲像前举行仪式

二、田野实习

实习的时光紧张而新鲜,本科同学们第一次完整地体验了从布方、发掘到整理、绘图、编写报告的全部过程。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发掘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三维测绘、数字化记录、摄影绘图、无人机航拍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悄然丰富着传统的发掘方式。而对于新石器时代的房屋、楚墓、汉墓等各种遗迹发掘方法的不断优化讨论,又是具体发掘成果之外的重要收获。

实习初期现场航拍

10月下旬,淮阳进入雨雪天气频繁的时段,因天气原因暂停了野外的工作,却也给了考古队一个实现社区考古想法的机会。从上工第一天就和大家朝夕相处、共同工作的村民,在村子路上天天照面的小孩子,逢三就会在遗址上敲锣打鼓、举行隆重仪式的男女老幼……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生活在平粮台这块土地上,过着婚丧嫁娶、农耕蓄畜的生活。

生长于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千年前住在这座城里的古人,发生了怎样的联系?毗邻这座被四邻八乡称为“地下古城”的遗址而居,曾经保护城内居民的城墙和如今阻隔遗址外人们的围墙从空间上重合,造成了一种犹豫又陌生的关系。遗址浓厚的地缘特色,让考古队从最初就决定进行一次社区考古的实践,不仅仅为一晤墙内的古人而来,也为墙外的人而来。

三、社区考古

精心设计的社区考古活动主要分两部分:社区考古调查和社区考古活动。

同学们利用一切能够与当地村民接触的机会,在发掘间隙的日常对话中、在走街入户的普遍调查中,以及对当年考古队员的针对访谈中,深入地了解了平粮台社区,也逐步拉近了与村民的关系。经过这些准备工作,社区考古调查形成了较完备的采访记录、录音等资料。目前,这些资料都还在整理中,并准备形成社区考古调查的正式报告。

社区考古调查

社区考古系列活动则选择小学生们为主要对象,并分为考古课堂、遗址参观、手工互动体验和考古大集四个有机连贯的部分,并在最后以展览形式呈现阶段性结果。

在遗址附近的白阁小学和大朱小学校方的支持与配合之下,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考古课堂从“考古学是什么”聊到“我们在平粮台做什么”,目的不仅是让小朋友们接触考古学科,也是让他们能够理解天天发生在身边的实际考古工作。紧接着的实地参观更是邀请村里人走进围墙的一次尝试。比起拜伏羲时信步闯入工地,只能对考古工地形成片段式印象的游人,小朋友们完整地体验了田野工作的各项流程,从地表捡拾遗物的尝试,到观看田野发掘、器物修复、绘图、记录等等,留下了直观具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手工互动体验则给考古队带来反思及反馈。针对两所学校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负责人制定了不同的活动内容:泥塑文物、补充线图,或是创作题为“我心目中的考古学家”的绘画作品。考古队也得以在这些作品中重新揣摩一直以为理所当然的诸多理论和方法。而考古大集是作品集中展示和整个活动成效最后的检验,在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和雏鹰社的协助募捐下,考古队通过设置不同种类的活动题目观察小朋友们对于前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现场布置作品展示。从以校方带动孩子,到以孩子们带动村民,系列活动主动打开了平粮台遗址博物馆的大门。

社区考古活动剪影

四、回到燕园

从平粮台回到燕园,实则是从一座围墙,走进了另一座围墙。

本次展览既是考古队对平粮台社区考古的总结,也是考古人从墙内对墙外民众的再次延请:请遗址所在地社区中的人们走进遗址来,让时间延续空间重叠的两群人发生关联;请河南淮阳的师生和地方领导们走进北大来,让考古和考古之外的事业不再隔绝。回想起考古队抵达小村庄时看到的那条新铺设的水泥路面,回忆起临近冬天村口新架设的两盏路灯,这些不也是在回馈和感恩对方的接纳与重视么?

虽说现今考古学的学科发展还不能完全将历史研究成果回馈人民,但是公众考古意识已然活跃起来。墙会一直存在,但从人迈出步子开始,历史也终将会走进现实社会中去。(文/考古文博学院2014级本科生 杜圣伦)

编辑:山石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