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激活小鼠前脑的中央杏仁核,发现小鼠竟然对原本并无兴趣的小木棍、对原本害怕的机器虫子产生攻击和啃咬的行为。由此,“猎食”——这一本能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得以被首次揭示。
1月12日,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教师、美国耶鲁大学在站博士后韩雯斐博士作为第一作者,与耶鲁大学Ivan de Araujo教授共同在国际顶尖期刊《细胞》(CELL)杂志新年第一期上,发表题为“Integrated Control of Predatory Hunting by the Central Nucleus of the Amygdala”(《中央杏仁核对猎食行为的整合调控》的封面文章,首次清晰阐释了前脑对脑干以及头颈颅面运动的调控,开创了口腔颌面部感受环路研究领域的先河。该文一经上线,即被 Science、Nature等顶尖学术杂志网站转载并发表专业社评,同时受到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华盛顿邮报等主流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中央杏仁核原本是感觉信息和情绪调节的中心,一般认为与恐惧和焦虑有关,研究发现中央杏仁核竟然在猎食行为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这一结果非常出人意料。研究者表示,中央杏仁核接受大量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的神经投射,同时广泛分布着各种调节激素的受体(包括肾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因此这一研究提示,中央杏仁核很可能扮演了运动输出的“闸门”功能,将上游的感觉与情绪信息进行整合,并输出到中脑和脑干的运动中枢,这有助于深入了解情感环路与运动表现之间的精密联系。另外,该研究首次完整揭示了中央杏仁核对脑干头颈部运动中枢的精细调控环路,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头颈部运动失常(比如夜磨牙征)与情绪调节之间的联系。
“通过精确操纵小鼠脑部微小部分的不同种群的神经元,该论文非常优雅地解构了复杂的猎食行为。” “该论文将最前沿的技术以最正确的方式应用在最需要的问题上,无论其科学性还是技术性都非常值得一读。”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Scott Sternson教授、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Bart Borghuis教授分别作此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