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资讯 >

“2017中国电视年度掌声·嘘声”在北京大学发布

时间:2017-12-26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12月22日下午,“2017中国电视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中国传媒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莅临现场。本次活动共评选出五个“年度掌声”、一个“年度嘘声”和一个“特别关注”。

每年冬至前后,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都会聚集一批媒介前沿的专家学者,针对这一年中国电视媒体对当下公共事件的报道和节目传播,以掌声和嘘声的方式表达见解,给出评论,发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北大气质的价值选择与学术观点。论坛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七匹狼文化发展基金主办。

活动现场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中国青年报》原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陈小川,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陆小华,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节目研发部主任吴克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学位委员会主任尹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颐武,获得“年度掌声”的节目组代表,以及400名来自北京大学和首都其他高校的学生、媒体等观众参加了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教授主持。

在开幕辞中,俞虹教授针对当下传媒界纷繁众多的奖项,阐明了“掌声嘘声论坛”的三个特点:吝啬、纯粹与严谨。每年各大上星频道会推出成百上千档电视节目,但“年度掌声”只有五个,甚至是宁缺毋滥,这种数量上的吝啬,使得评选过程必须对质量严格把关,通过观点的不断归纳与提升,挑选出最能代表学人价值取向与学术表达的电视作品。评委团没有行政官员,没有企业家,仅由北大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也是中国传媒界最前沿的学者组成,以学人身份作出坦诚纯粹的评审,不以平台背景和市场冷热评高低,保持独立的视角和独到的评判,展现具有北大气质的视野与见地。评选的操作流程清晰严谨,经过层层审核与讨论,让每一档节目的价值都得到深入透彻的挖掘,最终诞生出能够记录在视频节目传播历史中的“年度掌声”。俞虹教授言道,“掌声嘘声”是一份高远而沉静的追求,希望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为更多人带去感悟与思考。

嘉宾为“年度掌声”获奖代表颁奖

本届论坛共评选出五个“年度掌声”。第一个“掌声”给予文化类节目。2017年是中国电视文化节目“井喷”的一年,文化类节目数量多、质量高,其中不乏现象级节目,这种繁荣彰显出电视媒体在内容开发、开拓上对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有了新的发展。文化类节目立足经典的传颂与继承,展现开阔的人文视野,抒发大情怀,传递正能量;打造高创新性、强参与性的节目模式,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展现出电视媒体的生命力与社会担当。《朗读者》制作人董卿,《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导演颜芳,《国学小名士》监制、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山东卫视总监徐龙河,《诗书中华》总导演王昕轶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并与评委团交流。董卿认为,“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已经到来”还不是一个能轻易下定的结论,电视人仍需努力。颜芳以“成长”为关键词,认为一档节目的成长需要不断地刷新与突破、学习与交流。谈及文化类节目的优势与困难,徐龙河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放置在更宏大的国家发展背景中,认为文化类节目的繁荣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王昕轶则直言,拥有优秀的收视率基础,但广告量依然不足是文化类节目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第二个“掌声”花落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该片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为背景,以口述的方式记录她们的生活现状。全片不使用解说,不使用史实画面,将一个承载着沉痛历史的话题以质朴平和的态度娓娓道来,却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它的重量,尽显人文关怀。张同道指出,纪录片不能只做走不进院线的“精神贵族”,《二十二》以1.6亿的票房佳绩,在保持纪录片尊严的同时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实为难能可贵。导演郭珂将这一奖项当作是对自己的鞭策,“让我继续走好每一步,在金钱面前经得起考验”。

第三个“掌声”致意科技类节目。2017年,科技元素在电视综艺中逐渐升温,打破了前沿科学与科学家“遥不可及”的距离感,科技类节目在帮助大众理解科技、关心科技,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激发青少年一代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我是未来》和《机智过人》将高精尖的科技内容融合大众化的综艺手法,不仅寓教于乐,促进前沿科学和智能技术的推广,更在科技元素中渗透人文情怀,展现出中国的科技强国风范。唯众传媒创始人、CEO,《我是未来》联合出品人杨晖指出,让硬科技软着陆,让冷科技变温暖,是科技类节目的旨归。《机智过人》执行总导演吴墨冉则谈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将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传达给观众是媒体人的责任所在。

第四个“掌声”聚焦年代剧《白鹿原》。尹鸿称其为“被收视率低估”的电视剧,《白鹿原》以剧中人为缩影,折射了20世纪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中的动荡与变革。这部极具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历史大剧,在“快销”逻辑下浮躁的电视剧市场中成为一股严肃的“清流”,它将宏大历史背景与渺小个体命运的关系用艺术手段巧妙地处理,也为中国的改编剧竖起一根标杆。编剧申捷坦言,改编如此厚重的一部著作很具挑战性,但经典自有使人“离开有限的自己,拥抱无限的广袤未来”的能力。刘昶赞道,《白鹿原》制作的精良,表现出了对艺术的尊重与敬畏。

第五个“掌声”成为论坛中一个特别的亮点,“掌声嘘声论坛”史上首次将奖项颁给了一档互联网节目——《中国有嘻哈》。在网生内容规模持续增长、互联网用户沉浸度不断攀升的2017年,网络综艺能否出现真正有生命力、影响力的作品?《中国有嘻哈》用精致的内容和开创性的主题交上了一张高分答卷。作为中国首档嘻哈音乐选秀节目,它在小切口投入大资源,让小众的嘻哈文化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新“爆款”。“嘻哈音乐代表的是年轻人对自我的表达”,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这样阐释节目的主题,他提出,探寻年轻人的生活态度,直击他们的心灵,是《中国有嘻哈》奉行的宗旨。

“年度嘘声”关注本年度电视及拓展领域中所出现的媒体责任意识缺失,传播过程中的失语、失真、失度、失衡等问题,发出学界独立的警醒之声。今年的“年度嘘声”聚焦于电视真人秀没有“真人”只有“秀”的现象。

俞虹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破题,部分真人秀节目为追求商业价值而失守“真”的底线,过于注重“表演”和重视明星,使它正在失去观众的认可。白岩松担任领嘘人,直斥真人秀唯“秀”至上已经由潜规则变成明规则。对此,现场嘉宾展开了各有侧重的对话与讨论。真人秀应以人为核心,真为原则,秀为手段;但如今成了秀是目的,人为秀服务,是十足的本末倒置。节目“畸形”的背后反映出真人秀太被收视率和市场驱使的问题,节目组用作秀的表演、泛滥的明星阵容博人眼球,迎合靠注意力创造价值的广告商,使得真人秀的风气渐渐偏航。要根治这种“作秀”则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用审美的初心抵御资本的傲慢。最后,白岩松将话题延伸到纪录片和新闻领域,提出所有的节目都应将遵守媒介诚信放在首要位置。

本年的“特别关注”聚焦电视新闻怎样走进新时代,这一话题缘起于今年“掌声”奖项中新闻节目的缺失。嘉宾们悉数了电视新闻发展正经历的瓶颈:深度调查节目式微,评论节目力度不足;电视评论员出现断层,近15年到20年里电视新闻没有产生新的代表人物;新媒体的出现对电视新闻的观众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电视新闻应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如何拿出优秀的节目吸引观众?嘉宾们对电视新闻从业者和电视台体制建设分别提出了要求。电视新闻人既要在专业技能、专业操守和专业经验上进步和拓展,也要转变思维方式,认识并应对变革中的媒体语境,同时不忘初心、坚持不懈,才能紧跟新时代新的受众需求。此外,从体制上建立畅通的媒体渠道,给予人才培养足够的保障,电视新闻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空间。电视新闻需要更专业的能力、更人性化的机制、更开放的眼界,推动国家与时代的进步发展。

嘉宾聚焦电视新闻怎样走进新时代

论坛最后,俞虹寄语现场观众,希望“掌声嘘声论坛”带来的见闻与思考成为冬至日特别的“精神进补”。2018年,媒体人要为电视发展注入更多的积极因素和有效力量,实现中国电视的自强,让中国和世界电视更美好。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央视新闻、光明网、新华视频、腾讯教育、凤凰网等媒体列席本次活动并予以图文、视频直播报道。

附:“2017中国电视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致掌辞

文化类节目

2017年, 电视文化类节目精彩纷呈,形成了电视荧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突破与交点的呈现,必将载入中国电视史册。其中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国学小名士》《诗书中华》为代表,它们以开阔的人文视野、丰富的思想内涵、新颖的节目形态、广泛的百姓参与为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为浮躁的综艺圈儿带来一股诗书清香,为浅薄的电视文化注入了思想的力量。

《朗读者》充分彰显了国家媒体平台的责任与担当、潜力与能量,昭示了适合的土壤可以让一个优秀节目主持人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

作为较早开播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之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继承首季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格调的基础上,在内容与形式上守正创新,对2017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丰富与繁荣具有开拓性意义。

少年强,则中国强。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以孔孟之乡为起点,以国学少年为榜样,通过国学知识的比拼竞技培养青少年的国学兴趣,真正从少年开始注入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是电视节目参与青少年人文思想教育的有效探索。

《诗书中华》作为东方卫视“中华系列”的首档节目,在传递诗文之美的同时,注重展现家庭、家风中的诗礼传承与文化濡养,不分群体与阶层,不分地域和国境,充分汇聚了当代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与自信。

纪录片《二十二》

二十二,是纪录片开拍时中国公开的“慰安妇”幸存人数,纪录片《二十二》用电影镜头抚摸悲剧幸存者的心理伤痛,唤起公众的历史记忆与人性反思,表现出纪录片的社会担当和文化使命,并以其卓有成效的传播启示了纪录电影的方向。

科技类节目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都与科技相关,科技类节目用创新的电视综艺手法,让原本复杂艰深的科学技术成为大众传播的热门话题。这是前沿科技走向大众的有益尝试,也是电视媒介面对科技发展等人类社会发展重大议题时所表现出的关切与努力。

作为中科院特别支持的中国首档原创科技秀,《我是未来》拉近了普通大众与严肃科学的距离。科学家对《我是未来》的深度参与,挖掘了电视节目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的可能性。

中央电视台《机智过人》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具有国家级媒体的科普示范性意义,它不仅呈现了科技精英与科技项目的互动机理,而且引入思考了人与机器、人与技术的关系等哲学性问题,为看似轻松热闹的电视综艺中赋予了更为厚重的命题。

电视剧《白鹿原》

黄土地是中华儿女共有的民族记忆,《白鹿原》作为一部名著改编电视剧,交织着这片土地上挣扎的人物命运与特定年代对渺小个体的包裹与压力,是电视剧样式的人性剖析与深沉冷静。《白鹿原》制作过程精益求精,情节改编颇具时代性,人物群像饱满坚定,让我们看到了电视剧样式在呈现宏大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关系等复杂命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潜力与可能性。

网络综艺《中国有嘻哈》

《中国有嘻哈》首次聚焦中国嘻哈音乐,以精准独特的定位、个性强烈的风格、突破创新的编排、精良用心的制作,成功将国内原本主流外的嘻哈音乐推上主流舞台,引领新一波嘻哈音乐潮流。节目精准把握网生代年轻观众群体,提供面向青年人传播的优质范本。在网络综艺持续井喷的2017年,《中国有嘻哈》成为当之无愧的“现象级”网综,正式启动了嘻哈热及跟风潮

编辑:江南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