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在第26个国际助残日来临之际,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复旦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高校研究机构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上海市复旦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讨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历史发展规律与特点,不断总结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经验,继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代表北京大学出席本次论坛并致辞,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功教授在论坛发表了主题演讲。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凯,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彭沉雷,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宋依佳出席论坛开幕式。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领导代表共同参加“大家谈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主题讨论环节。叶静漪率先发言,高度肯定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叶静漪指出,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批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大学之一,特别重视并积极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研究。她强调,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需要提升每一个人对待残疾人的观念,就如何正视、平视残疾人而言,第一需要构建法律保障制度,不仅需要加强立法、执法与司法,更需要法律教育,培育残疾人权利意识;第二需要社会融合。叶静漪总结道,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只有加强顶层设计、社会倡导和公众参与等层面的互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最后她呼吁,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需要大家的关注与社会参与,大事业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叶静漪的发言获得在场嘉宾与参会人员的热烈反响。

陈功在论坛发表了主题演讲。陈功围绕如何理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经验与特点、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特点与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梳理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邓朴方等同志对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结,阐述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与国际残疾人事业的不同、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与中国特色其他事业的区别,从实践论、认识论、矛盾论、系统论、发展论、创新论六个维度深入分析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特点,并紧密结合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来自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国家部委的相关负责同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代表约260人参与研讨。
延伸阅读:
作为第一批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学校,北京大学高度重视残疾研究和残疾人口学科建设,在积极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诸多努力: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残疾人口学专业方向;
主持了我国第一个人口出生缺陷的973项目——中国人口出生缺陷的遗传与环境可控性研究;
成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残疾人事业研究机构——北京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的教学培训基地——北京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教学培训基地;
承担了中国社科基金第一个残疾领域重大项目研究《中国残疾预防与对策研究》;
推动出版了我国第一套系统的残疾人状况研究丛书《残疾人口与发展研究丛书》;
推动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残疾人理论研究平台——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
参与推动我国第一部残疾人事业学术期刊《残疾人研究》创刊;
参与了我国第一部《残疾人事业大辞典》的组织编纂工作;
建立我国第一个残疾人口与统计专业委员会;
举办了我国第一个关于残疾人口和发展问题的国际论坛,发布了残疾预防《未名湖宣言》;主持了我国第一个连续系统的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和报告;
参与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的起草和修改工作;
参与研究并推动中国出台并实施以“两项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残疾人福利制度;
成为中国残联委托的第一个第三方评估科研单位;
主持了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研究项目,推动中国颁发并实施第一个《残疾预防国家行动计划》。
主持了国家残疾预防政策和法规研究项目,推动中国颁发第一个《残疾预防和康复条例》。
在人类共同命运体构建方面,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在中国第一个健康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北京大学-亚太经合组织健康科学研究院。
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