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晚,“阅读马拉松”第二期线下活动在北大外国语学院501室举行,在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黄燎宇教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品读《魔山》,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经典之作。随着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已有900余名学生报名参与活动,成为线上“阅读班”内的“马拉松选手”。

“阅读马拉松”第二期线下活动:黄燎宇教授解读《魔山》中的时代印痕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新能力”主题教育活动的创新展现形式,北京大学“校庆阅读年计划”暨阅读马拉松活动于11月初上线,一经推出便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网教办与图书馆整合资源、打通渠道,在校友企业北京云舒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支持下,采取“线上讨论+线下沙龙”的阅读方式,利用互联网打造立体式阅读模式,以达到学生独立自主且怀着兴趣阅读的效果。李猛教授作为首位领读导师,带领阅读生们线上阅读《学术与政治》,并举行线下沙龙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未来半年,朱青生、吴飞、毛利华、白建军、周飞舟、谷裕等多位知名教授将接力担纲阅读导师,继续这场线上+线下的“阅读接力”。

黄燎宇教授就著作文本进行解读
本次讲座,黄燎宇教授以“《魔山》的时代印痕”为题,向同学们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文本内容反映的时代图景。他对一战前后托马斯·曼所经历与其他欧洲文人间激烈的笔杆子战争进行了解读。谈及作者对“精神分析”所持态度的变化,对“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时,他特别强调《魔山》的历史意义,历史专业著作中冷静理智的记录带来的是客观全面的时代,而历史小说则以不可替代的方式向后人展示了当时当地居民的生活史与心灵史。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线上讨论截图

阅读生在现场结合线上讨论情况提问
互动环节开始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有同学困惑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黄燎宇教授回答道,这是普遍存在的,阅读原文尚不能理解,更有翻译中的疏漏或者力所不能及之处。也有同学提出了在线上班级的讨论中对文本产生的困惑。黄燎宇教授条分缕析,谈及作者与文本的关系,随之引申到音乐与德意志的民族性,这部分内容对于初读者难度较大,因此也更突出了线上阅读与线下师生共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阅读马拉松”活动宣传图
面对互联网时代阅读快餐化、碎片化、肤浅化的现实,网教办立足全环境育人理念与青年主体性原则,通过整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联合图书馆以“读书”为抓手,在传承与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努力在校园中营造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讨的良好读书氛围,让“阅读”变得纯粹,强调北大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活动还受到了学校120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秘书处、离退休工作部的大力支持。(文/杨菁 图/王彬)
编辑: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