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资讯 >

“2016中国电视年度掌声·嘘声”在北京大学发布

时间:2016-12-26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2016年12月22日下午,备受中国传媒界关注的“第六届中国电视年度掌声·嘘声”评选发布与对话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中国传媒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莅临现场。此外,10多家媒体列席并对本次活动进行图文、视频直播报道。本次论坛共评选出四个“年度掌声”和一个“年度嘘声”。

每年冬至前后,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都会聚集一批媒介前沿的专家学者,针对这一年中国电视媒体对当下公共事件的报道和节目传播,以掌声和嘘声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立的学术立场、独特的社会发现、独到的专业评论,发出学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北大精神气质的价值选择、专业判断与学术观点,该活动已经成为评判中国电视媒体质量的重要风向标。论坛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七匹狼文化发展基金主办。

活动现场

出席本届论坛的嘉宾有: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中国青年报》原社长、总编辑陈小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新华社音频部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同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志君等。论坛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主持。

每年的“年度掌声”都会向本年度有突出的业界影响、强有力的价值引领和在公共事务中有特殊贡献的电视实践致意。对一流作品、一流方向、一流价值观给予支持。本届论坛共评选出四个“年度掌声”。

“年度掌声”作品

第一个“掌声”给予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内容的电视节目《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电视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在真人秀泛滥、歌唱大赛弥漫荧屏的现状中,《传承者之中国意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重新编排、重新包装,彰显了中国韵味、中国气度、中国之灵魂,使国人产生共鸣,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第二个“掌声”花落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一拍再拍,却常拍常新,《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博大的故宫背后的故事。年轻的主创们独具慧眼,将目光聚焦在身怀绝技、专注敬业的匠人,改变了社会中道德怜悯式的好人叙事方式。加之其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碎片化宣传方式,广泛地吸引了互联网用户的关注。张同道总结说,“这个时代,不是纪录片没有观众,而是纪录片的讲话方式和传播方式不够年轻”。

第三个“掌声”致意小成本、小制作、高品位纪录片《我从新疆来》。在中国电视普遍追求“高大上”的潮流中,在新疆题材纪录片纷纷致力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身份”的宏大叙事时,《我从新疆来》制作团队却对“人的精神”进行深度挖掘、仔细雕琢,描摹出新疆人骨血里的善良和真诚,从新疆人的角度展示了当下中国人的态度与形象。《我从新疆来》第一季总制片人、总撰稿人库尔班江·赛买提在对话中说:“我们想要展示的是,我(新疆人)不是这个国家的客人,而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之一。”

第四个“掌声”则聚焦社会伦理剧《小别离》。陈小川以“精致”来形容《小别离》。无论是幽默且深刻的剧本内容,还是从容而自然的演员表现,《小别离》在给观众带来纯净审美体验的同时,引导观众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警醒。在中国电视剧大体量叙说家庭情感和男欢女爱的现状中,媒体人出身的主创团队坚持对社会生活不粉饰、不教条、不腹黑的原则,执着于表现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不仅要反映社会热点,更要触碰社会痛点,在规范内延伸创造,在戏剧性中讲述真实。

每年的“年度嘘声”都会关注本年度电视及拓展领域中所出现的媒体责任意识缺失,传播过程中的失语、失真、失度、失衡等问题,发出学界独立的警醒之声。今年的“年度嘘声”则聚焦于“王宝强离婚”事件的舆论风波。

俞虹首先通过大数据梳理了整个事件的媒体报道和舆论走向。自2016年8月14日凌晨至8月17日,王宝强离婚事件持续发酵,始终位居网络热点事件排行榜第一名,以微博为主体的各类媒体报道共计347723次,远超同时段其它新闻的关注度。

俞虹发言

对此,现场嘉宾展开了各有侧重的对话与讨论。社会人天生具有窥私欲,分享名人八卦是可以理解的,媒体关注社会所热议的话题也无可厚非。但是媒体具有职业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如果由娱乐八卦引发的舆论发展至影响公共道德、公共审美、冲击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地步,媒体人就要反思自己、互相控制。放纵审丑、过渡渲染只会给社会带来导向性的负面情绪,造成社会人普遍的错误认知。因此,在面对社会热点时,媒体应当经得起诱惑,适当保持距离,冷静分析、理性选择,坚守媒体人的底线与责任。与此同时,在技术充分发展,每个人都被赋予公共话语权的今天,任何个人私事都有可能演化成社会公共事件。无论是名人明星还是普通公民,无论是公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不过分放大私生活,不为审丑贡献点击率,不为负面情绪“添砖加瓦”,将有限的媒体资源和注意力合理分配,推动健康舆论生态的建设。

论坛最后,现场嘉宾分别通过一句话展望中国电视的未来。在中国电视被广泛唱衰的语境下,他们提出要理性面对问题,寻根究底,合理解读“电视”定义。2017年将是中国电视疗伤的一年,媒体人要回归常识、呈现更多的“诗和远方”,为电视发展注入更多的积极因素和有效力量,实现中国电视的自强,让中国和世界电视更美好。

嘉宾合影

【附:2016中国电视“年度掌声”致掌词】

掌声一:电视节目《传承者之中国意象》

这是一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内容的电视节目,舞台兼容并蓄,内容不拘一格,用经典的“中国意象”,传达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坚守传统与开拓创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使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依托电视这一大众媒体,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全新题材类型。在真人秀泛滥、原创节目匮乏的众声喧哗之中,态度明确,底线清晰,守正出奇。

掌声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在浮躁、功利之气弥漫的时代,为故宫修复文物不仅是一件日常工作,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这些匠人们身怀绝技,专注敬业,一件器物的修复也是一种文明的传递。《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工匠之心记录工匠精神,创意独特,语态轻快,叙事平易,清新自然,赢得年轻观众的追捧,为纪录片开辟了传播新空间。

掌声三:纪录片《我从新疆来》

假如一部片子在末尾已飞出剧组人员的名单时还能让你不忍离去而久久回味,假如一部片子改变了你对某个地方某些人的偏见,那么,这部作品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从新疆来》就是如此。成本低但品位不低,制作小但意义不小。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它的成功昭示我们:纪录片的本质是艺术而非技术,是人文而非资本,中国电视急需走心的小制作。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讲好中国普通人的故事,《我从新疆来》做到了。

掌声四:电视剧《小别离》

《小别离》以白描式的叙事手法,还原了真实生活的繁芜和琐碎,生活化的同时又不落俗套,情节的展开缓急相间,富有节奏感。看似随意的台词,实际上有着极具匠心的设计,用幽默的话语诉说沉重乃至灰暗的社会现实,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自我反思、自我警醒。剧中演员的表现从容自然,几位小演员的表现也令人眼前一亮。实属剧本、编剧、演员都十分精致的一部社会伦理剧。

编辑:白杨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