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资讯 >

【北大医院人在西藏】那一群最美援藏人——再续前“援”

时间:2016-11-25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都说西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地球上最湛蓝纯净的天空,有最雄浑峻伟的雪山,也有最淳朴率真的百姓,那里也有一群厚道的北大医院援藏人。2016年7月,北大医院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8名队员再一次飞跃3000公里踏上高原。三个月过去了,他们早已进入了角色,不仅完成了一项项任务,更实现了一次次突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援藏生活。

盛琴慧

盛琴慧——兰心“慧”质

作为第一批援藏的“遗留队员”,从7月底得知第二批队员即将进藏交接开始,看着所有的队员都进入了返京倒计时,对于盛琴慧大夫来说,无疑也是“思乡心切”的。但她也深知“圆满完成援藏任务,服从组织和医院安排”,更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批队员进藏后,盛大夫作为已在藏的第一批队员,担任了北大医院援藏医疗队队长。因此,除了继续她本科室的临床工作外,协调帮助第二批队员尽快地熟悉医院的环境、工作条件及生活条件,并且在生活上给予指导,以便他们尽快地适应高原气候也是她的重要工作。短暂而高效的交接工作之后,新一轮的援藏工作即刻开始。她在继续做好心内科的新技术开展、人才培养、科研突破的同时,圆满完成了卫计委领导进藏“援藏工作会议”的保健任务,成功举办了第二批援藏开始后的首次学术交流会议。

盛大夫的援藏之路还在继续,她仍将在这条路上耕耘前行,在那里还有她未完成的使命,她仍会一如既往地不遗余力,站好援藏这班岗。

侯新琳

侯新琳——不断创“新”

高原反应是每一个上高原的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侯新琳大夫也不例外,失眠、头痛、喘憋、心动过速。然而她知道,此次进藏是承担着国家赋予的使命而来,所以努力克服身体不适,圆满完成援藏任务她责无旁贷。

藏区的儿科危重症非常多,如PICU细菌性脑膜炎平均每天就有超过5例,且各种类型的并发症时有出现,每天都需要进行抢救工作。儿科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作为儿科重点负责科室临床危重症诊治、人才梯队建设等工作的主任,一进藏就开始发展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组织全科学习新生儿床旁颅脑超声检查,手把手教授了当地大夫各项诊疗技术。入藏以来,她已经首次在西藏确诊血友病甲,首次在西藏诊断后尿道瓣膜所致的肾脓肿,与神经外科张扬大夫合作,首次在西藏进行细菌性脑膜炎的硬膜下穿刺、脑积水头皮下Omaya囊置入手术。此外,西藏自治区首次新生儿神经发育随访机制正在建立中。这一个个突破都展示了“组团式”援藏的强大力量,更标志援藏工作的阶段性成功。

张巍

张巍——细 “巍”入手

张巍大夫说:“进藏前也想过自己要面临的困难,也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但是真正来到这以后,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挑战有多大。”

张巍是北大医院神经内科的副主任医师,主要的专业研究方向为周围神经(免疫性、中毒代谢性和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等)、肌肉病(炎性、代谢性、遗传性肌病以及肌营养不良等)、运动神经元病等的临床诊断以及病理诊断。然而对于临床经验丰富的张巍大夫来说,来到高原还是面临很多挑战。在这里,神经科有非常多的各类传染病,脑包虫、囊虫病都是北京极为罕见的;此外,医院的神经内科刚刚独立建科不久,科室管理、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张巍大夫毫不含糊,进藏后即刻展开工作。她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要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在管理上将科室制度逐渐完善,工作流程趋于细化;在人才培养上,亲身传授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积极带动当地医生钻研新技术、培养新思路、紧跟新理念;在梯队建设上,注重培养青年医生,也兼顾老同志,以此为该学科长远发展及后续援藏工作打下基础。

张扬

张扬——“扬”鞭策马

抵达西藏后,张扬大夫首先同上一批援藏队员赵晓文大夫交接工作,熟悉了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情况后,便投入到了忙碌的临床工作中。进藏两月余,张扬大夫不仅指导完成了自治区首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的Onyx胶栓塞、手术治疗了新生儿脊髓脊膜膨出等自治区的首例或疑难病例,更时时不忘肩头的“造血”重任,在诊疗过程中,注重术前择机与当地医生共商治疗策略,术中随时沟通、交流方式方法,术后进行讲解和总结。

西藏患颅内出血和感染后脑积水的婴幼儿较多,儿童神经外科也基本处于未起步状态,张扬大夫充分利用了“组团式”援藏的优势,不仅与儿科合作对数例出血后和感染后脑积水婴幼儿进行诊治,诊疗过程中与儿科、麻醉科和手术室的积极协调,也为当地医生在综合医院内进行多学科充分合作做出了示范。在科室建设方面,张扬大夫结合已经了解的西藏医疗卫生大环境和国家目前大力支援西藏各方面建设的情况,召开科室发展动员会,倡议以适于综合医院神经外科发展的“一专多能”原则指导科室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孟一森

孟一森——“森”先士卒

孟一森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担任科室医疗副主任,维护和保障科室临床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藏区患者危重症居多,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检验和影像技术落后,尚不能开展核医学和尿动力检查,患者术前评估有很大缺陷。此外,患者就诊偏晚,手术难度大,手术器材简陋,手术技术不成熟,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偏多。该院泌尿外科目前没有自己的腹腔镜、超声刀和能量器械。为了开展微创手术,只能采用最简陋的设备。

北京泌尿科针对成人,而西藏泌尿科中有相当一部分婴幼儿,婴幼儿和成人的疾病谱以及治疗方案有很大区别,对于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挑战。尽管困难重重,但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以来,孟一森带领当地医生进行了西藏首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西藏首例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手术,开展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并确诊了西藏第一例后尿道瓣膜所致肾脓肿、肾衰的患儿,挽救了患儿的生命。泌尿外科腹腔镜微创手术术中中转开放率为0,微创手术占泌尿外科手术量的80%以上。此外,孟医生还带领当地医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拟就泌尿系统包虫病、婴幼儿结石等方向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

徐大民

徐大民——一心为“民”

北大医院的肾脏内科位居全国第一,多项技术都引领国内该学科的发展,徐大民就是这个优秀团队中的年轻代表。徐大夫抵达医院后,积极熟悉掌握总体工作计划、科室建设任务、以及现有人员和设备,制订了详实的工作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此次来到西藏参与“组团式”援藏,他要“将先进技术与理念带入藏区,继续推动当地肾脏病学科发展”。

在前一批援藏队员许戎医生打下的坚实基础上,自治区人民医院的肾脏内科已经有了稳步的发展,各项新技术、新手段也相继开展。此次,徐大民医生不仅继续开展肾穿操作,近期还将参与血透室扩建改造,这也继续巩固了该院肾脏专业的发展势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藏区医生肾脏病的诊治能力。此外,徐大民大夫还手把手地教当地大夫腹透置管等技术,“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精准上下功夫,真正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换。

吴元

吴元——“元”手筑梦

吴元的援藏之路可谓一波三折,由于科室的两位大夫身体原因未能达到援藏要求,吴元大夫也是临危受命。

来到藏区后吴元发现,藏区的眼科患者疾病复杂,很多内地不常见的疾病在这高发,很多内地能够得到治疗的疾病,在这常常未及时治疗。与此同时,藏区眼科的临床水平和内地眼科差距较大。一是诊断和治疗设备落后;二是医生水平有限,很多疾病不能正确诊断和治疗,很多理念和思路远远落后;三是当地许多患者对医院的治疗不信任,找各种理由主动要求转走的患者不在少数。在该院,吴元同时扮演的是管理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角色,不仅要完成临床工作,也要协助进行医疗管理工作,包括学科发展的规划、科室业务学习的安排、门诊和手术时间的协调等。作为共同科室主任,吴元希望能通过自己一年的努力,改变不乐观的现状。首先将能在本院解决的疾病就地诊治;其次教授新技术,开展多种手术;再次,构建人才梯队,培养青年人才。这不仅最大化地利用了该科室有限的设备资源,还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问题。

贾会学

贾会学——“会”洒青春

贾会学大夫来自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这是北大医院第二批援藏新增加的科室,因此,她没有什么“前车之鉴”,一切靠自己摸索。第一次进藏的她,除了要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对家人、同事的牵挂也在日益增加。她说:“是女儿的声音和同事朋友的微信问候一直在鼓励着我。”

进藏后她发现,自治区人民医院目前开展的感控工作还不够系统,尤其是医院感染监测并不完善,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也未接受过相关培训。作为感染控制管理科主任,她从基础的医院感染监测做起,以了解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现状,找出需要关注的重点科室及重点感染部位;着手准备全院院感宣传和知识培训,整理培训资料及各类标识,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此外,每周一对科室专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现场查看各感染高风险科室并监督改进;组建了“西藏感控人”微信群,为藏区感染管理人员相互学习、沟通交流搭建平台。

截至目前,第二批组团式援藏队员进藏仅短短三个月,然而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却是不能用时间来衡量的。都说在西藏工作有“三苦”:一是高海拔带来的身体苦,二是地域宽阔、交通不便带来的出行苦,三是“上不能尽孝、下不能养育”的寂寞苦。但这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北大医院人,用坚持为藏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划下了浓厚的一笔。从1953年,北大医院眼科陈家彝教授历时3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西藏,帮扶自治区人民医院筹建眼科到今天的“组团式”造血援藏,60多年的时间里,北大医院人的身影往来于高原各地,为藏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西藏卫生事业的发展俯首奉献。

编辑:拉丁

会员服务
客服QQ
客服电话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号
(job100z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