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气污染的总体态势十分严峻,其污染程度之重、覆盖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治理难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尚属少见,也越来越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2016年9月22日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张远航做客才斋讲堂,作了题为“大气污染防治:中国的探索与创新”的主题讲座。张远航教授以国内外历史上大气污染的情况作为导入,介绍了我国对大气污染控制的探索,讲述了区域污染防治科技的创新和国家重大政策实施的成效。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岱主持并全程参加了讲座。

张远航主讲才斋讲堂第121讲“大气污染防治:中国的探索与创新”
“今天外面空气质量也不太好,我们就从这儿开始谈起吧。”张远航教授用幽默而发人深思的开场白开始了本场讲座。随后,2013年在理教楼顶拍摄的两张照片以及对应的PM2.5浓度变化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张远航教授介绍了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烟雾事件以及欧美国家近20年控制臭氧和PM2.5的成效,总结了国外大气污染防治的现状,并向大家介绍了我国环境保护以及北京大学大气污染防治教学科研的起步。
接下来,张远航教授带领大家认识了中国大气污染及防治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我国大气污染呈现出从单一污染到复合污染的变化趋势,针对不同时期的主要污染物,采取了相匹配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逐年下降。随后,张远航教授详细为大家讲解了大气污染形成的主要过程和关键因素,通过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成因。接着,张远航教授以珠三角为例,详细介绍了珠三角各种污染物浓度和变化规律以及从2004年开始的珠三角空气质量综合实验科学计划。
张远航教授还为大家阐释了我国区别于国外的大气复合污染的理论内涵、大气氧化性和国内首套大气OH自由基测量系统的重要性,简要回顾了我国在区域污染防治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包括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的主要理论创新、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在监测预警-污染源超洁净排放-空气质量调控等方面的技术突破。这些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十二五”以来的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并服务国家重大活动如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然后,张远航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以及实施成效,特别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建立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新模式,推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现出改善趋势,PM2.5年均浓度和超标率逐年下降,但臭氧等二次污染问题依然严峻,需要进一步完善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策略和统筹各城市及区域大气污染的联合控制进程。
最后,张远航教授对整场讲座进行了总结: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处于相持阶段,大气污染的有效控制依赖于核心科学问题研究的突破;大气污染防治战略转型正在起步,科学决策的良性互动取决于环境管理指导思想的创新;区域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日臻完善,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依赖于多污染物联防联控的实践。我们要进一步努力,改善污染的现状,让蓝天不再依赖于一阵大风或者一次重大活动,最终实现“中国蓝”。
提问环节中,到场同学结合老师的讲解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包括空气中的自由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臭氧的治理方案、燃烧秸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治理成本核算等内容,同学们与张远航教授充分交流,碰撞思想。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同学提问环节
主讲人学术简历 :
张远航,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院士,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他参加了“十一五”以来国家大气科技规划的顶层设计,担任“863计划”重大项目和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大气环境化学,重点研究城市与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他主持在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开展了系列大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观测实验,完成了科技部“973/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委重点课题等十几项,研究成果支撑了珠江三角洲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的实践,成为我国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典范。
专题链接:才斋讲堂
编辑: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