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万众楼联合举办“第三届新型城镇化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论坛”。论坛主要研讨“十三五”期间及未来10年中国的人口流动迁移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来自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3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言,与会专家和代表超过200人。在主论坛基础上,主办方分别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政策与均等化服务”“人口流动迁移及经济社会影响”“流动人口健康与养老保障”为主题举办了三场分论坛,就新型城镇化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杰致辞。王杰感谢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为联合举办论坛所做的工作,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王培安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在维护流动人口权益、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对于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流动人口通过诚实劳动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重要意义。王培安倡议加快推进政府部门人口数据共享,促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互通,释放数据红利,推动城镇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相关研究。

演讲结束后,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就促进人口数据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深化应用展开合作。
上午大会的主旨发言环节邀请了6位国内外在人口迁移流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方面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和领域前沿工作的负责人发言。
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城镇化、人口流动和社会融合,认为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变迁的重要内容,既需要有效的市场,也需要有为的政府来推动经济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杰出讲席教授Robert Feenstra分享了关于中国城市生活消费品价格的研究。他从互联网上收集了中国60多个城市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发现中国大城市的生活消费品如牙膏、洗发水等价格略低于中小城市,与美国的情况相反。他认为生产商和零售商激烈的竞争是大城市生活消费品价格较低的一个原因。
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曾毅教授从健康老龄化和家庭人口的角度切入,认为中国面临两个重大的人口安全问题,即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出生性别比偏高,此外,家户小型化趋势对人口老龄化、能源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曾毅认为,新形势下必须整合卫生、计划生育与老龄工作,以促进万家福祉。
全国人大常委兼财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辜胜阻探讨了城镇化融合过程中的六个转型,即从以土地扩展为中心的城镇化模式转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从要素使用低效转向高效的城镇化,从粗放式污染型发展的城镇化转向绿色城镇化,从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驱动型的城镇化,从分散外延型转向集中集约型城市集群发展,从滞后型的城镇化转向专项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司长宋娟谈到了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的重要性,农民工社会融合面临的新形势,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工作的积极进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和解决思路。
上午最后一个主旨发言人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姚洋重点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化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点在于城镇化;二是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既要反思小城镇化的建设思路,也要警惕大城市病,应当寻求适宜的城市规模,将城市化发展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下午三个分论坛同时进行。分论坛一的主题为“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政策与均等化服务研究”,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贺丹主持。分论坛二研讨“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及其经济社会影响”,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副主任肖子华主持。分论坛三聚焦“流动人口健康与养老保障研究”,由北京大学健康老龄发展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雷晓燕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收获良多。

随后的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主持。分论坛代表首先汇报发言情况,最后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作总结发言,会议圆满结束。此次论坛搭建了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为促进大数据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深化应用、提高全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关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编辑:白杨